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带给人力量,合作带来整合、精简、高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聚焦如何变革学习方式时,明确将“确保学习是社会性的、合作型的”列为学习原则之一。现代化教育需要培育具有合作能力的孩子,因为合作能帮助孩子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发现孩子的合作学习 年幼的孩子会合作吗?他们有合作学习的能力吗? 有这样一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合作,并为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拍手称好。 故事是这样的: 大班“工具”主题探究活动如期开始,老师一如既往地先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你们想了解什么工具、它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在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居然提出:想变身小木匠,用锯子做一艘小船,并坐着小船去航行。 “你们能行吗?”老师有点疑惑。 “我们可以一起做,大家互相帮忙,边做边学啊!”孩子们爽快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随着对小船基本结构的了解,孩子们发现做小船还是很难的,于是,请教了专业人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例如,制作小船过程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设计小船和运用工具制作小船,如何防止在使用工具时受伤害等。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内容和同伴,进行了分组。随后,分配具体任务(见表1)、选出组长。孩子们决定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探究。
进入制作过程,在每个环节中孩子们始终以小组的身影出现,在木板上画线、切割、黏合、上色、上漆……他们一起商量,一起干活,一起发现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历时两个月,孩子们边做边学,终于“造”出了一艘小船。兴奋之余,他们又反问自己“我们的小船真的能下水吗?”经过测试和防水补救,小船终于可以下水了。 他们还商量着要举行“下水典礼”。当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制的船票排着整齐的队伍朝码头出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小船竖起了桅杆、挂起了风帆,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欢快而平稳地摇动木浆离开水岸,小船悠悠前行…… “小船起航”是合作学习的一次成功体验,孩子们通过与同伴合作、与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使“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合作过程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收获。 丰富了认知经验。不同孩子对于“工具”“小船”拥有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一起讨论、协商,提出自己的想法。当“造小船”遇到困难时,他们向专业人员求助,了解小船的构造以及制作工序。过程中,孩子们扩展了知识,丰富了认知经验。 提高了“工作”效率。孩子的能力有差异,各自的特点也不同。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问题的类别,分成五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加入小组“工作”。例如,沟通能力强的孩子进入公关组,计算能力强的孩子进入财务组。孩子们组合成“团”,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展了协作能力。在分组的时候,孩子们自己选出组长,分配任务。在每个制作环节,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干活、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例如,去医务室向保健老师学习处理伤口的方法,向幼儿园木工师傅学习使用电钻……从园长到后勤老师再到家长志愿者,所有人都成了孩子的合作伙伴。所有的活动,他们始终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其间需要沟通、需要协商,甚至在意见相左的时候还要服从大局。 激发了团队精神。“制作小船”是孩子们经过集体讨论制订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所有孩子齐心协力。造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给了孩子们勇气,遇到困难他们互相帮忙,商量后听从组长的安排,小组共同为目标而努力。 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习合作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将“交往合作”列为幼儿发展目标,提出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入小学前的必要准备。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社区,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或二孩、三孩家庭,家长都要积极创设合作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合作学习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孩子在与同伴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商量玩什么、怎么玩,最后达成默契,这就是合作行为的萌芽。 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列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方面的发展目标(见下页表2)。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能力。 对此,建议家长逐步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能力: 3-4岁:注重学习合作语言的培养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引导孩子学习合作语言,可以为合作行为的产生做好铺垫,掌握合作语言后,孩子的合作行为也会增多。家长要观察孩子与同伴争吵、不合作行为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语言表达的不准确而导致了他们“不合作”。 平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面前示范合作语言,例如,“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我们一起分享好吗”“我们一起商量怎么玩好吗”“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