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强大的人才乐观?不!是乐观的人才强大

作 者:
开广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女人观天下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数学考试成绩出来了,因为试题偏难,孩子们整体成绩欠佳,教室里一片哀号。

      有的孩子说:“我真笨。”“我永远弄不懂这些该死的公式!”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孩子却说:“什么啊,是考题出得太偏了。”“为打比赛,我天天去球场训练,搞得没一点时间复习。”言下之意是,如果试题出得不那么偏,如果没去球场训练,他是能考好的。

      同样考砸了,为什么孩子们给出的解释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不同。

      有人认为糟糕的事是暂时的、特定的、与自己无关的;有人认为糟糕的事是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学家认为,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经过岁月沉淀,会慢慢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比如,前者成了乐观主义者,后者成了悲观主义者。

      乐观、悲观,一字之差,对待世界的态度却迥然不同:乐观者遇到挫折,认为这仅仅是个挑战,清扫障碍后,依然能够走向胜利,所以他们很快就有勇气从无助中走出来;悲观者遇到挫折,认为这是命中注定,失败无法避免,于是心灰意冷,失去勇气。悲观者看世界,小差错意味着大失败,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哪怕家长本身很悲观,却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观。因为乐观的人更积极进取,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有更强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家长就需要关注孩子对周围事情的解释风格。

      在对儿童心理进行长期研究后,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一般在8岁前形成,而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就是说,孩子会成为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与早期教育和早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通常,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孩子会向父母尤其母亲,学习对事物的因果分析。

      在童年早期,孩子非常信赖父母。他们会仔细聆听父母尤其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特别是对不好事件的解释。他们不但聆听,还会从中学习父母的处事态度:父母给出的解释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特定的还是泛化的,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别人造成的。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关于孩子和父母解释风格的测验。他们发现,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乐观程度跟母亲的极为相似,跟父亲的却不相似。这表明,孩子主要学习母亲对因果关系的解释风格。就是说,母亲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

      其次,老师的批评会影响孩子的思考模式。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老师会说什么非常重要,而且孩子不只听老师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老师在孩子的心里是比父母更高的权威,孩子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最后,童年早期,孩子遭遇生离死别或重大变故,如果后来事情好转,则孩子会比较乐观;如果后来事情没有好转,那么悲观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中。

      这里不得不强调,在重大变故中,父母离异是最容易让孩子变得悲观的一件事。当然,不是所有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抑郁,但总体来说,父母离异一定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抑郁孩子的世界是阴暗、凄凉的。他们做事半途而废的比例高得惊人,而且很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不幸事件也会不断地落在他们的头上。

      追根溯源,是父母离异导致他们这样吗?研究人员认为,其实不是离异,而是吵架。

      在研究中,有部分父母没有离异,但是感情不和,总是吵架且吵得很凶,这种家庭的孩子跟离婚家庭的孩子一样糟糕,也很抑郁,且抑郁会持续到父母停止吵架后很久,同时也会遭遇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不幸事件。

      过去家长总认为,智力超群是保证孩子学业成功的关键。如今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解释风格。换言之,孩子要想学习好,只有聪明是不够的。失去乐观,传统意义上的聪明对成功没有大的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在“才能”不变的情况下,乐观者有超出其潜能的表现,而悲观者的表现则在其潜能之下。就是说,潜能如果没有乐观的加持,深藏海底,那么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可见,乐观是多么的重要。

      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给他施加正面影响,争取让他在8岁前养成乐观、开朗的好性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