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微,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流通与物流、市场与价格、服务经济与服务业发展等;李汉卿,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服务业发展与改革、大数据分析、智慧物流、供应链网络等(北京 100010)。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前,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进入新一轮重塑阶段,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和市场基础。对我国来说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和短板制约:全球政治格局与经贸规则重塑,使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外部发展环境异常复杂;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短板断链风险。因此,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应以“一带一路”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布局;打造服务产业合作的枢纽经济;加强运输能力建设;加快服务网络建设,支持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国际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交通物流治理合作。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进入新一轮重塑阶段。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出现停摆、拥堵、运价扭曲、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全球各国对物流供应链体系安全的普遍担忧。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物流大国,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也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一、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强大产业和市场基础

      (一)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日益稳固,全球竞争力逐步提升

      2021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接近30%①,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制造产业链条,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是诸多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并由此支撑我国成为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正在带动中国制造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大批新兴数字行业快速兴起,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发展尤其显著,5G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技术成熟度高,许多品种已经规模化生产。二是在产业升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高端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智能制造等不断提升。三是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在装机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产业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新能源汽车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四是随着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伴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推进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实现快速增长[1]。

      (二)消费大国地位日益凸显,初级产品与终端消费品需求两旺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初级产品进口和消费国,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铜铝矿等初级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进口依存度已超过了70%(如图1所示),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有近14亿人口总量,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比重接近20%,是美国的4倍、欧洲的3倍、日本和俄罗斯的10倍,拥有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巨大。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万亿元②,与美国消费市场规模的差距显著缩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对全球生产和贸易最具吸引力。

      (三)贸易规模全球第一,具有较强竞争力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4.2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③。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全球贸易市场造成重创,全球各国的进出口额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但相较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恢复快于其他大多数经济体。从长期趋势看,受国际需求持续低迷、全球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虽然过去几年我国进出口总量规模扩张步伐稍缓,但仍在全球贸易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占全球市场比重保持在13%左右高位区间。

      (四)贸易商品结构持续升级,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结构的最显著变化,就是机电产品取代轻纺产品,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产品类别。2000-2021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从33%升至59%,轻纺产品出口则从34.6%降至23.4%④。中国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外贸发展自主动力显著增强。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金属加工机床、汽车等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进口方面,重点民生消费品、消费升级产品和大宗商品增长较快。2021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增长24.9%,消费品进口增长9.9%。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进口依赖度超70%⑤(如图1所示)。

      (五)经贸合作伙伴趋于多元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成为新动力

      一方面,我国与传统贸易伙伴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滑态势,而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如图2所示)。2019年,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1.8%,高于出口总体增速6.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49.2%,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5.67万亿元,增长19.7%,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合作潜力不断释放,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到2019年贸易额累计超过44万亿元,年均增长6.1%,中国已经成为沿线25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29.4%,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3]。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国同沿线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出口活动有望获得进一步的增长。此外,与自贸协定伙伴之间的贸易增速快于平均增速,自贸协定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2021年,中国与协定已生效的自贸伙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6%⑥,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总体增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