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性体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云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出处:
海派经济学

内容提要:

劳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在新时代重提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中,体现了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当前理论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着对大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不清、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核心在于制度性体系的缺失。基于此,本文首先阐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种教育的关系、大学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差异性、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的区别,进而提出劳动教育制度性建构的权利基础在于公民的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于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从实施主体、主体权利义务划分、实施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制度性体系建构,并分别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F0-0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

       劳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注重劳动教育,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改革开放后,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首次通过国家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形式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首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对于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此外,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④。

       全国教育大会重提劳动教育,反映了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需求。第一,是满足创新型社会构建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国际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也是对人才的竞争,最终依赖于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我国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主要的是形成创新创业百花齐放的态势,创新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劳动教育所提供的坚实的基础。第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求。从和谐社会的构建来看,需要形成一种劳动公共秩序,以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等劳动标准。而劳动公共秩序的构建,需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鼓励劳动的劳动文化氛围,这同样依赖于劳动教育。第三,劳动教育也要遵循劳动伦理的需求。以贺建奎为代表的基因编辑学者,违反劳动伦理,看似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而违背了劳动的价值目标和社会需求,同样反映的是劳动教育环节的缺失。⑤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⑥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涵义广泛,但其核心和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中,纳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当前大学劳动教育中面临亟待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面对着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需求,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劳动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总体来讲,存在着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多、研究多、实践多,而对于大学的政策文件少、研究少、实践少的问题。其中,在劳动教育的理论领域,面临着大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不清,由此带来相应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边界模糊等问题;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内容居多,对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不足或者对各个阶级劳动教育不加以区分进行研究等问题。在实践领域,面临着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虚化的现象;⑦同时面临着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清晰、社会缺乏相应的评价和督促机制等问题。在认识层面,存在着两种不恰当的认识:一是认为高校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无需传统的劳动教育;二是认为当前大学所进行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教学就包含了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素质训练,不需要再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上述理论和实践层面问题的存在,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大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不清;二是对劳动教育缺乏制度性建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真正实现大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和路径指引作用。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本文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清晰界定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在此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的制度建构。在制度层面,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⑧实现这一研究目的:一是需要探寻劳动的本源含义,以此为基础清晰界定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界限;二是需要界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和大学劳动教育的差别,如此才能有效进行大学劳动教育的建构;三是需要寻找对劳动教育进行制度性建构的权利基础;四是需要探索如何开展大学劳动教育的制度性建构,并寻求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一)劳动教育是区别于其他四种教育的一种独立形态的教育

       目前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于五大教育的边界认定不清,尤其是对于劳育和其他四种教育的关系认定有偏差。第一种观点认为劳育是包含其他四种教育的教育,具有统领的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劳育的效果来看,劳育是融合于其他几种教育之中的教育,通过劳动可以实现其他几种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种观点认为劳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但是与智育中的脑力劳动具有相互交叉和相互重叠之处。上述几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厘清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得它同其他四种教育的关系出现交叉重叠。要改变上述认识偏差,既要认清劳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也要划清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的边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