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高文静(1992- ),女,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E-mail:978650954@qq.com,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广东 广州 510641);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广东 广州 510641);卓晓岚(通讯作者)(1984- ),女,广东潮州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E-mail:zhuoxl@scut.edu.cn,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广东 广州 510641)。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文章以云南省5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测算、莫兰指数、地理空间数据叠合统计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云南全省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与汉族传统村落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①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征,在全省形成“三片区—多散点”的核密度空间特征以及“西热东冷”的冷热点分布格局;②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自相关性,不同民族村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性和杂居性;③地形起伏度、河流距离、海拔高程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民族村寨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多个民族的村寨选址与山水关系的差异使其在云南山坝相间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立体分布格局;④在社会人文因素中,民族人口与民族村寨的分布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中心城市距离和经济发展等社会人文指标的分析结果则显示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给民族村寨的存续带来挑战。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下简称“民族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民族村寨在建造民族精神家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深入挖掘民族村寨的留存特征和规律,揭示民族村寨在文化融合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规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民族文化的承载空间和展现场所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针对上述问题,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到2012年12月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2014年对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40个)进行了命名挂牌,再到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为中心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评定,体现出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西南部,是历史上多民族迁徙流动、频繁交往、多种文化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居住在云南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33.6%,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70.2%,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区最多的边疆省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在公布的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云南省有24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同时有35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国家级有小部分重复),这些民族村寨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事业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展云南全省整体及不同民族村寨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对新时代开展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界立足实践,多学科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涉及建筑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体系[3-4]、旅游开发与保护[5-7]、建设与治理[8-10]、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1-12]、村落形态与空间秩序[13-14]、村落分布与影响因素[2,15-22]等。在村落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研究尺度包含全国、省域、市域和流域等不同层次[15-16];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则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大地理要素出发,具体涵盖海拔与地形起伏、坡度与坡向、气候、人口、交通、社会经济等因素;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或与叠置分析、近邻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相结合,以探究村落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一步地,还有学者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技术对上述各类指标对村落分布影响程度的强弱进行定量评测[19-20]。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框架参考和方法技术借鉴。

       民族村寨在地理空间的分布格局是少数民族在一定区域中适应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综合表现,已有研究的重心多针对某一特定区域中所有民族村寨整体分布格局进行阐释,而对不同民族村寨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与剖析相对较少,限制了族群个性化和民族村寨多元化的展现。基于此,本文借鉴并区别于已有研究,以云南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在探究全省民族村寨整体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不同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期能够拓展民族村寨的研究内容,同时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提供理论指导,助力民族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云南省24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http://www.seac.gov.cn/)于2014、2017和2020年公布的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35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源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http://mzzj.yn.gov.cn/)于2017、2020年公布的两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筛除重复数据后,共计511个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村寨的属性信息包括经纬度、高程和民族,其中地理坐标及海拔高程来自91卫图助手企业版(https://www.91wemap.com/index.htm),主要民族情况来自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云南省各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咨询、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资料查阅,导入ArcGIS10.7软件中,确定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空间分布情况(下页图1)。行政边界矢量图、河流水系、90m分辨率的DEM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云南省及各州(市)、各县(市、区)①人口、经济等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云南省统计局及《云南统计年鉴2020》。

       1.2 研究方法

       结合以上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利用ArcGIS10.7和Excel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测算、莫兰指数和Getis-Ord G*热点分析计算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叠置分析、近邻分析、缓冲区分析探究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下页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