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释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文军,法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马克思以科学的辩证分析范式闻名世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复杂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种“批判”是以“经济事实”为基本定向的一种实质性批判。聚焦于“劳动和资本”这一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阐释。通过对劳动的辩证阐析深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直观地呈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力,通过对资本的理论解构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运作规律的彻底批判并书写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逻辑。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述说了人类社会形态渐次更替的系列要素及其辩证运动规律,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本论》的社会历史辩证法通过对“劳动之谜”“资本之谜”的学理解析而有效地破解了“历史之谜”,继而建构了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的“历史科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22)06-0050-12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这是关于马克思的“方法”关注最多、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在马克思方法论的理论宝库中,辩证法的位置是无法撼动的。跟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是深谙辩证之道的大师。虽然马克思并未撰写和出版以“辩证法”为题名的专著,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在辩证法史上的地位。马克思以科学的辩证分析范式而闻名,马克思辩证法在漫长的辩证法发展史上更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兼具批判性和革命性于一身的科学认知武器。面对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的现象,马克思自觉地运用辩证的考察方式并透彻地揭示了其间蕴藏着的机理。可以说,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借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与范式,还是马克思分析和阐述历史进程的方法与框架,更是马克思批判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工具与手段。在马克思的皇皇巨著中,辩证法得以纯熟地应用则是在《资本论》。《资本论》忠实地记录和翔实地展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内涵、理论性质和工作目标,也彰显了马克思立足现实的生产方式而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理论抱负。

      一、《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何种辩证法?

      辩证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在呈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普遍运行规律的同时,也要求对这些规律进行联系性的考察并确证它们的发展路向。在旷日持久的关于辩证法的论战中,有一点是公认的:辩证法并非理所当然地是自然界的专利。进而言之,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单单是自然辩证法,它还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辩证法和关乎人的生存的辩证法。②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博大精深,关于这种辩证法的明确而集中的表述出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之中:“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马克思言简意赅地对他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辩证法——进行了界定和说明。问题随之出现:《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到底是何种辩证法?或者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何种层面上应用了辩证法?

      在回应“是”什么的问题前,我们先回应“不是”什么的问题。从马克思论述的语境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谓“辩证法”并不是要揭示自然变换之理的认识方法。因此,这里的辩证法在主要和关键的意义上而言就不是自然辩证法。当然,作为百科全书的《资本论》也探讨了自然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问题等。马克思从来都是在“辩证”的意义上来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人的精神世界)的。早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指出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④与人无涉的抽象自然于人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自然的意义在于与人交互。马克思站在人类立场之上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认为是现实个人的活动将人和自然关联起来。就此而论,马克思在《资本论》所应用的辩证法虽不是自然辩证法,但同时也不是与自然完全无关的辩证法。就马克思的著述目的而言,《资本论》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⑤这部著作就没必要专门述及自然辩证法的分析,它就一定不是一部展示自然辩证法则的专著。

      既然《资本论》的辩证法不是自然辩证法,那它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的辩证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在很多场合都将‘辩证法’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要方法”。⑥《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⑦如此,《资本论》的辩证法实际上就是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内部而洞悉资本主义内在机理和外在样态的理论武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全面剖析了“现存事物”并深刻展示了现实世界的“暂时性”问题。更为具体地说,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它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视域之中展开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探究,不仅呈现了现实世界的本真面貌,还科学研判了现实世界的未来景象。在马克思那里,“辩证发展不是均质的、线性的过程,而是经历着一种‘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尤其表现为‘量到质的转化’和‘否定之否定’”。⑧简言之,《资本论》的辩证法就是科学回应“存在之谜”的方法。在马克思辩证法的视域内,一切存在(物质的或精神的)都只是过程性的存在,对它们展开历史性的理解才是正途。依照这一思路,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解剖,即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它的“否定”理解,从不断运动的角度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既成形式的理解,以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问题并确证它“必然灭亡”的理由和根据。据此看来,《资本论》的辩证法就是社会历史辩证法,这才是会引起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辩护士“恼怒和恐怖”的重要“武器”。

      马克思始终是在辩证视域内考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经济范畴的。“在马克思那里,存在并不是形而上学范畴,而是社会历史范畴。”⑨简而言之,对于我们常触及的社会存在,马克思都将其视为实践性的发生和历史性的生成。一切经济范畴都不是从来就有的,只不过都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⑩而已。这种在生产中形成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关系,蒸汽磨和手推磨就分别代表了资本和封建的社会关系。我们常见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经济范畴都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历史性生成。商品是在劳动和交换中确证了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联,货币是在交换中彰显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在交换实践中不断演变,资本则“在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的经济土壤之上产生的”一种“历史的恩惠”。(11)一切社会现象也都不是它本来所呈现的样貌,而是会在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中逐渐变化。它们都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影响之下不断改变自身的历史性过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所一直强调的重点,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存身。“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2)承认历史就得认可过程。结合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抱负来说,他着重强调历史性的深层思想动因就在于完成对“现存世界”的历史分析和批判,继而着眼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13)的运动。这一动因在《资本论》之中变得更为具体化了,即马克思要完成对现存世界的“必然灭亡”的阐释工作。如此看来,随着科学世界观的确立,马克思在各种场合极力推崇历史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破除固化的形而上学思维。面对“经济学家们”自相矛盾的奇怪论证模式,马克思直接指出:“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14)天然而合理的资产阶级制度之中的各种范畴都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15)其间的关系亦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和理应“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16)如此,资产阶级制度便被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合理性存在。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也是资产阶级豢养的“文丐”的惯用伎俩。“马克思理论思维的特点是其批判性或历史性,不允许将任何一种社会现实绝对化和永恒化。”(17)马克思携其“合理形态”辩证法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就是要利用历史性思维来击溃形而上学的固化论调,就是要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揭示其间“充满矛盾的运动”。(18)由是观之,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在《资本论》中实际上已然与唯物史观合一了。辩证法要求运用发展观来考察现实世界,在普遍联系的视角下梳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探究其深层根基并展望其发展趋向。唯物史观要求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思路去深掘社会历史的运动及其规律,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来解释社会历史状况。这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因为辩证法已经内化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种基本研究法则,唯物史观也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洞察世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