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成旺(1970-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的共同主题,两部著作都把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作为起点,也都将揭示人类历史何以是生产-劳动史作为理论旨归,但二者各有侧重。其一,在对德国唯心主义的直接批判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着重批判了德国唯心主义的非现实性及其逻辑前提的被决定性,而《费尔巴哈论》则系统探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悖谬,以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何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其二,在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何以落入唯心主义的批判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仅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看作“感性活动”,《费尔巴哈论》则详细探讨了其宗教哲学与伦理学的逻辑理路及其抽象性。其三,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的系统阐述上,《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历史的前提、过程、动力、主体以及主体目标实现路径,《费尔巴哈论》则进一步揭示了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不断变化特别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经济根源。加强对于上述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通过系统探赜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寻求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路径,构成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哲学探索的价值旨归,历史唯物主义即是对“历史-自由”问题作出重大理论创新的思想结晶。《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①,此后,随着工人运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对其不断丰富完善,《哲学的贫困》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基础上分析了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揭示自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价值和理性双重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作用、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经典表述,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以所有制状况为标志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资本论》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以及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实现自由的必然性,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微观验证与理论升华;《反杜林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过程,指出国家随着阶级消灭和共产主义胜利而消亡的必然性,进一步验证并发展了从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解读人类历史规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40年之后恩格斯所撰写的《费尔巴哈论》,针对德国唯心主义的复兴以及资产阶级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通过完整揭示唯物史观变革过程,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何以体现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②。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和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均始自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也都把揭示人类历史何以是生产-劳动史作为理论旨归,成为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的较具代表性的经典文本。那么,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何种理论关联?《费尔巴哈论》在“理论具体”层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何种丰富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前提到揭示哲学发展的物质动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积极成果。作为“近代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的哲学表现”③,德国唯心主义在哲学前提上彻底撇开经验因素,完全基于逻辑优先性,把“自由的、自我规定着的、自我批判的理性”④确立为人类生活的最高权威,从先验的观念、精神和意识实体出发,通过严密自洽的思辨体系的建构来寻求知识的基础、道德的依据以及历史的未来,进而确立把握世界的最终依据并借此安顿人的存在意义。由此,德国唯心主义基于先验理性重构历史哲学,把人类历史解读为理性原则自我实现的历史⑤,或者是精神发展的历史⑥,抑或是宗教变迁的历史⑦,实际上是把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确立为考察人类历史的逻辑前提,归根到底“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⑧。因此,揭示德国唯心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及其生成机制,从一般原理层面考察观念、意识、精神的来源,就成为彰显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转换的重要环节,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共同叙述逻辑的首要内容。

      就《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一方面,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揭示德国唯心主义的非实践性,进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叙述前提。青年黑格尔派秉承德国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基于思想、观念、意识对世界的独立性和决定性地位,认为德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落后,是德国民众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而“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的庇护所、最后的理性支柱”⑨,其结果就是试图通过超越黑格尔哲学进而找到改变落后现实的方案。由于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宗教批判的理论立场,“宗教总是被看做和解释成这些哲学家们所厌恶的一切关系的终极原因”⑩,他们以为将外在的神或客观精神转向人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就可以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尽管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们的批判终究“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11),仅仅停留在“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实际上是以一种词句反对另一种词句,而“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12)。因而,真正超越德国唯心主义并创立新的历史哲学,进而为人类自由与解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便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旨和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