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智能设备会影响亲子依恋和儿童社会化吗?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父母必读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各种数字智能陪娃设备“入侵”家庭时,亲子依恋关系会受影响吗?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有所改变吗?父母又应该如何平衡呢?

      智能化儿童设备的大量介入成为新潮流,同时它也在影响着亲子关系。研究表明,智能化儿童陪护设备会影响亲子互动质量。因此,我们提倡通过提高父母的陪伴意识和质量,来降低孩子对于智能设备的依赖。

      现象:智能设备进入家庭

      依恋指对某一特定个人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最初在母婴关系中应用。儿童依恋的类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家庭环境、养育质量、父母性格及行为均是影响儿童依恋安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依恋安全性类型也与孩子对人工智能的信任有关。人工智能设备满足人类建立情感连接需求的功能,也体现在儿童与机器交互过程中,儿童甚至会更倾向于认为智能机器人是有生命的。

      相信很多家庭都拥有电子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平板,等等,我们都会把它们归结为智能化的儿童陪护设备,在家庭抚养过程当中对于父母的教育、陪伴功能有着替代性作用,对于孩子能够起到一定的陪护作用。在新时代的家庭育儿环境中,智能化儿童陪护设备的大量介入成为新的潮流,同时,这也影响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占有关系。有些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被手机“吃”了而急切地在他们面前找存在感,甚至做一些出格的行为;也有一些孩子掉入了智能设备的黑洞,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一点点在削弱……

      实验:智能设备对亲子依恋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智能化儿童陪护设备的介入,会不会对陪伴和教养产生影响?孩子和这些智能化陪伴设备的互动,会不会对日常亲子互动行为产生影响?会不会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所影响?

      

      为了探究这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研的方法,招募了3-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主要照料者母亲,力求探究这背后的真相和发生机制。

      实验中,孩子进入到实验区后,会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他们日常熟悉使用的智能陪护设备,为了更加还原真实性,这些智能设备都是孩子平时会日常使用的熟悉的设备。在给孩子提供的环境中,除了他熟悉的智能设备,还有绘本、玩具。接下来,实验会分成3种情况进行观察:母亲在房间中陪伴,随后母亲走出房间只留下智能设备,之后母亲带走智能设备共同离开,然后再返回,观察孩子在不同陪护环境下的行为表现,通过问卷调研和行为观察实验,研究得到初步的结论:

      ●从年龄上来说,儿童依恋的安全性和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

      ●从性别上来说,女孩的亲社会行为不会更高,而男孩的依恋安全性会更高。这可能是源于一般社会规则对于“女孩子要乖一点”这样的暗示,对女孩的依恋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从家庭收入水平上来说,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中,儿童的依恋安全性水平较高;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中的孩子依恋安全性水平会稍低一些。

      ●从亲子互动质量上来说,亲子互动水平越高,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好。

      总之,通过问卷调研和实验的研究结果看,智能陪护类设备的使用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质量——孩子单独使用智能设备的时间越久,亲子互动的质量往往就会越低,而亲子互动情况则会先对儿童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再通过依恋安全性对儿童的亲社会性产生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者们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在两种极端条件下,较少或常常与设备互动的儿童具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与依恋水平。

      

      建议:和孩子一起使用智能设备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如何让智能陪护设备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不是破坏家庭亲子关系,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提上每个家庭的日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父母越来越重视家庭陪伴和家庭教育,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到智能化儿童陪护设备方面,我们已知智能设备非常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所以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干预,比如说严格把握儿童使用智能设备的时长,关注他使用智能设备获取的内容。但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硬性的,陪伴孩子还需要一些软性的方法,特别是3-6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爱,比如孩子在使用智能设备时,父母可以用询问的方式参与其中;对于孩子的一些上网行为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和他多进行交流,甚至只是坐在旁边无声地陪伴,都可以提高亲子互动质量。建议父母通过这样一些软性方式来减少智能设备对于儿童依恋安全性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专家简介:杨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