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色西沉,喧嚣渐退,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一家人褪去一天的疲惫与忙碌,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再平凡不过的场景,在如今“加班文化”“应酬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加班、应酬,多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给家庭带来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却又在这种忙碌的加班与应酬中失去了与家人共进晚餐、沟通交流的机会。殊不知,家人共进晚餐能够为孩子带来许多方面的益处,这可是再多金钱也买不到的! 家人共进晚餐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随着孩子步入校园,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学校中度过,回家后也要完成家庭作业,以学校学习为主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同伴日益亲近的人际交往特点使得孩子与父母共享与交流的时间日渐减少,而共进晚餐则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提供了少有的、适宜的场合,这种相对于其他家庭活动来说更加频繁、舒适又不失“仪式感”的日常团聚时刻,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新西兰学者通过对9107名新西兰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家人共进晚餐的频率越高,他们的幸福感得分就越高,此结果在美国、加拿大、亚裔儿童青少年中同样存在。事实上,孩子通过与父母一同吃晚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这能够增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信任感,当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安全、温暖以及自己是被关爱的,其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更高。 家人共进晚餐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中国教育科学院的一项针对两万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报告里,有一个问题是“成长在什么样家庭的孩子学习好”,答案之一就是“保证每周三次一家人共进晚餐”,可见共进晚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科学研究也表明,经常得以与父母共进晚餐的孩子学习成绩要比其他孩子高10%左右,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可以“几乎每天”或“每周2-3次”一家人共进晚餐,家人共进晚餐更是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晚餐可能是其与父母互动最频繁的时间之一,家人共进晚餐除了具有进食的主要功能外,还会让孩子有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学业、社交和情绪情感等问题,而父母也会在表达的过程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心、鼓励、支持和指导,以及传递家庭价值观和对其行为的期望等,这有助于营造促进家庭成员更深层对话的环境,从而能够加强家庭功能,增加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监控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业表现。 家人共进晚餐能促进孩子多种积极品质的发展 在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内外学者对家人共进晚餐与儿童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美国学者以美国共99462名6至12年级的儿童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频率越高,其更可能获得高自尊、社会交往技巧、人生目的感以及对未来积极乐观的看法等。家人共进晚餐能够直接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为孩子提供社交的机会,并教给他们沟通技巧这种社会能力。 此外,一项为期10年的大型追踪研究发现,家人共进晚餐能够增加4-5年后儿童青少年积极应对冲突的能力。事实上,当孩子能够经常与家人共进晚餐并形成一种固定的仪式时,这种“团圆”本身即会增强家庭的稳定性,促进家庭成员间建立起认同感和联结感,这会对孩子自我同一性、自我价值感以及积极、乐观等积极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国内外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给广大家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家人共进晚餐。 家人共进晚餐对于孩子的积极发展具有诸多好处,这就提醒父母要高度重视陪孩子一起吃晚餐,不要为了工作、应酬而错失了提升其幸福感、学习成绩与积极品质的难得机会。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相聚更有价值的了。家人共进晚餐这种小小的“仪式感”同许多传统的家庭活动一样,让孩子懂得了家庭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强烈的安全感,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带给孩子的积极影响将是终生的。 第二,晚餐时间高质量陪伴。 在与孩子共进晚餐的时候,请家长们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专心地享受与家人共享的温馨时刻,“食不言”或在餐桌上批评责备孩子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充分利用晚餐时间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在与孩子一起吃晚餐的过程中尽可能予以关心、鼓励、接纳以及各方面的指导,以提高孩子的积极品质与幸福感等。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闭锁性的心理特征让他们难以向父母敞开心扉,那么家长们就利用晚餐时间不经意地跟他们聊一聊,聊一聊每天的见闻,聊一聊对新闻事件的看法,随便聊一聊什么,说不定我们就一点一点地走进孩子的心了。 第三,约定一段时间外出就餐一次,给孩子更多自主权。 经常在家中共进晚餐,偶尔也要给“厨师”放个假。许多家长反映,外出就餐孩子总不愿意参与,这可能是因为有“外人”。以家庭为单位外出就餐,在选择餐厅、邀请客人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与参与感,如让孩子规划出行攻略、拨打邀请电话等,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积极性,为家人营造良好的聚会氛围,也能锻炼孩子的组织与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