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勒会议和《洛桑海峡公约》的修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东辉,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单边主义盛行,土耳其担心洛桑会议确定的“海峡非军事化”无法满足其安全需要,遂提出修约建议。1936年蒙特勒会议举行,其间与会国就土耳其海峡性质、非黑海国家军舰进入黑海的规模、土耳其执行公约时的角色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但最终达成妥协。根据会议结果,土耳其收复海峡主权,获准在海峡地区布防,而且在交战和受到战争威胁时均可自行决定军舰的通行;苏联的安全关切获得承认,非黑海国家军舰驶入黑海受到严格的限制;英国虽作出重大让步,但可通过改善与土耳其的关系巩固在地中海的地位。《蒙特勒海峡公约》是海峡主权国、黑海国家和海权大国之间博弈的产物,其本身具有稳定性。对未来海峡问题的判断,需重新评估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3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22)05-0204-13

       土耳其海峡(Türk )也称黑海海峡,从北向南依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由于海峡系统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经常成为大国博弈的场所。2021年4月4日,104位土耳其海军退役军官发表公开信,表示旨在替代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伊斯坦布尔运河项目(Kanal Istanbul)①可能改变海峡现状,进而导致《蒙特勒海峡公约》(,简称《蒙特勒公约》)的修订。军方认为,该公约是土耳其外交的重大胜利,是维系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文件,应避免对之进行任何形式的“讨论”。②对于这份“公开信”,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运河计划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进行了言辞激烈的回应,称他们旨在“鼓动政变”,10名退役将领因此被拘留。③此后运河项目持续推进,各方意见虽不统一,但多围绕生态问题和经济效益展开,军方警惕的地缘战略风险问题被有意淡化了。

       土耳其虽屡次发生军事政变,但自2016年“未遂政变”和2017年总统制实行以来,军队大权旁落,已不再对文官政府构成严峻挑战。海军军官的声明显然并非旨在以“非正常手段”实现政权的转移,而更像是一份专业人士对运河项目潜在地缘政治风险的提醒。当局将之作为政治问题看待,主要还是出于打击反对派的需要。不过,这种做法也掩盖了更为实质性的问题:1936年生效的《蒙特勒公约》何以能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冲击至今依然在发挥效力?它对土耳其的安全意味着什么?海军退役军官为何担心它成为大国“讨论”的主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一方面需要引入海峡问题的利益攸关方及其互动关系的讨论;另一方面还需对《蒙特勒海峡公约》的文本内容、历史语境、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在18和19世纪,由于“海峡问题”(Straits Question)曾是“东方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英俄争霸的关键问题,因而得到较多讨论。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耳其海峡危机”(Turkish Straits crisis)因与冷战兴起密切相关,同样得到比较多的关注。⑤然而,学界对1936年的《蒙特勒公约》却鲜少注目,且多为概括性的提及,立论性的分析比较匮乏。⑥《蒙特勒公约》的文本尽管并不复杂,但它背后却是以土耳其为代表的海峡主权国、以苏联为代表的黑海国家、以英国为代表的海权大国之间相互博弈的产物;同时,不在场但又“如影随形”的德意法西斯构成了修约会议的外部因素。本文基于英美档案材料,拟对蒙特勒会议和《蒙特勒公约》的形成进行分析,以期为理解当今海峡问题提供参考。

       一、黑海海峡:从俄土战争到英俄对抗

       奥斯曼帝国是第一个有效控制黑海沿岸的国家,在15至18世纪黑海经常被称为“奥斯曼湖”(Ottoman Lake)。⑦在帝国强盛时期,取道地中海的商船通常只被允许驶至马尔马拉海,黑海的港口贸易基本上是在帝国控制下进行的。对于当时法国和俄国的通商请求,帝国官员曾将黑海比作帝国的“后宫”和“处女地”,坚决反对他人涉足。⑧然而,18世纪崛起的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宗教情感上,俄国把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东罗马帝国的覆亡转化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信念,坚信沙皇是普天下“基督徒的唯一皇帝”,肩负着收复君士坦丁堡的救世使命。⑨因而,南下征服伊斯坦布尔,控制海峡,便成为沙俄的国家目标。

       在18世纪的俄土战争中,土耳其接连败北。1774年7月21日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吉条约》(Treaty of Kaynarca)⑩,俄国在黑海北岸站稳脚跟,并获得通过海峡的商业航行权。随后奥地利(1784年)、英国(1799年)、法国(1802年)、普鲁士(1806年)也获得这种特权,海峡商业航行自由从此成为惯例。1783年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到18世纪末,黑海北岸已经全部处于沙俄统治之下。然而,俄国的南进势头引起英国的担忧,先前对俄土战争相当漠视的英国转而主张维持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借此对抗俄国的扩张。(11)

       在19世纪,海峡问题日益脱离俄土关系的范畴,被纳入欧洲国际体系,成为“东方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1809年英土缔结《达达尼尔条约》(Treaty of the Dardanelles),(12)重申奥斯曼帝国的“古老规则”,即帝国对那些“没有通过条约获得通行权”的国家关闭海峡。(13)该条约明显针对俄国,旨在防止俄国黑海舰队经由海峡进入地中海。此后,1841年的《伦敦海峡公约》(The London Agreement)、1856年的《巴黎海峡公约》(Paris Straits Convention),以及1871年的《伦敦公约》(London Convention)都重申了军舰禁止通行海峡的原则。其结果是,沙俄的黑海舰队被封禁于黑海,无法与帝国其他军队形成联动,以至于在日俄战争中俄国不得不从波罗的海调遣海军支援远东战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