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与记忆:红色文化的具象化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钿莹,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红色文化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信息。由于记忆代际递减与虚无拟像的侵蚀,红色文化面临着延续性断裂的挑战,必须对红色文化进行具象化建构以抵御红色文化被遗忘的风险。红色文化具象化能通过符号凝缩、介质表征、技术赋能的双向循环流转机制,有效地诠释红色价值、外显红色意象、激发红色情感,促进个体对红色文化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我们在红色文化具象化建构的实践中要多样化地立体呈现红色文化具象内容,增强红色文化流动性;仪式化地动态复归红色文化真实记忆,锻造共享记忆信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22)10-0067-07

      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10.012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实存,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红色文化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信息。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历史认知代际递减的特征,惯于制造碎片化的虚无拟像模糊红色文化记忆,从而分离个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断裂红色文化的延续性。我们必须以真实具象抵御虚无拟像的侵蚀,“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2]红色文化具象化的双向循环建构机制能有效弥合时空认知差异,个体在与红色具象的表征互动中能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说服力、传播力、渗透力、触发力,有利于实现国家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双向衔接,最终形成坚固牢靠的红色记忆。

      一、红色文化具象化建构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时空的转换,代际认知的递减极易使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虚无拟像置换历史真相,断裂红色文化的延续性,以达到漠视文化、遗忘历史的目的。红色文化具象化的建构就是以真实具象克服虚无拟像的影响,有助于弥合时空认知差异,存续红色历史记忆。

      1.虚无拟像断裂红色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认同感在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信仰、精神继承、行为规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3]当前,红色文化的认同面临挑战,虚无主义以虚假的碎片拟像模糊历史记忆,侵蚀红色文化认同根基,造成主体历史认知的断裂,消解红色文化的价值,企图让共同体成员逐步遗忘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红色文化的认同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标志性精神产物,它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红色文化的共享性与特质性使其成为联结民族成员的纽带,是共同体成员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认同根基。社会成员以共同体内部独有的文化作为确证自我归属的中介,以此进行“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与特有文化的社会二元交往中不断凝聚起“我们”的身份标识。“事实上,作为一套独特的信念体系,正是文化传统将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4]文化认同感是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精神聚合反映,红色文化究其内核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红色革命精神,它赋予文化认同主体前进的导引目标。文化的人为性质决定了它只有“被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5]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手段便是解构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离散社会群体对文化的集体认同感。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同于物质实存具有固定状态,它呈现出的是社会、历史和认知网络不断交织融合存续的流动样态。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红色文化即是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红色文化的重要事件被弱化为次要存在,造成个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断裂,进而产生对红色文化的疏离感,逐步遗忘红色历史,最终侵蚀文化认同根基,破坏红色政权合法性的认知框架。

      碎片拟像模糊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认同的侵蚀往往伴随着碎片化记忆展开,即利用虚假拟像消弭文化记忆的真假界限,将幻象置换为真实。红色文化承载历史信息,个体接受文化信息在人脑中是以记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最终在个体调取记忆过程中内化为稳定的精神力量。历史虚无下的文化碎片化总是以各种似是而非、去中心化的解构主义样态出现,着眼于模糊历史记忆的内容和目标,进而消解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一般来说,政治认同危机产生的过程是认同模糊→认同消解→不认同,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根基,文化记忆的认同模糊甚至无序混乱直接造成文化迭进的断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样态愈加隐匿和多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经由互联网载体及其信息化手段而以隐蔽、柔性的照面方式,接续散布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极具欺骗性、毒害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新形态”。[6]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以碎片化的拟像重组拼贴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遮蔽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编造似假非真的拟像信息。拟像是模拟现实而又超现实的产物,它具有强大的意义开放性,借助多元的媒介能脱离真实之物。拟像融合事件的真实与虚假,模糊真假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分不出真实和假象、正确和错误、原创与复制,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强大的’超真实”。[7]受此影响,人们会对红色文化记忆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碎片的认知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记忆,红色文化的模糊记忆将会带来遗忘历史的风险,在无序状态中产生政治认同危机。

      2.红色文化具象弥合时空延展的脱域性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红色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否定历史、断裂文化、遗忘历史,为了抵御虚无拟像的模糊记忆,我们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具象化建构,以真实有形的具象样态弥合时空认知的差异,消除时空转换中出现的偶合性虚假信息,存续真实的红色历史记忆。

      红色文化具象化有助于弥合时空认知差异。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思想精神,虽能摆脱物理意义上的时空限制进行流动地传播,然而也正因其“无形”而更易被“揉捏”为各类“畸变形状”。红色文化发生的历史场域与当代具有较大的代际差异性,“无形”的红色文化需以“有形”的具象样态去抵御时空转变下产生的“虚无”拟像,弥合时空认知的差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红色文化的具象化建构主要是指将承载红色文化思想、观念、精神内核的信息,以多样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样式进行展现。由于历史时空场域和网络传播空间的无限延展,红色文化的脱域性只会进一步地加深。脱域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8]这也意味着无形的文化在时空延展中不断脱离初始场域,红色文化的具象化将有助于抵抗原始含义在脱域中被虚无解构的负面影响。“革命无用论”“革命破坏论”等否定革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便是利用了红色文化的时空认知差异而展开的,红色历史的代际断层使人们无法真切地认知革命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无法认知到革命英雄人物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进而产生认同危机。红色文化具象化以具体真实的线索再现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将发散无形的文化有形化、固态化。唯有具象方能抵抗拟像,才能增强文化的历时性,形成个体的认知图景,延续文化的时代性,在红色具象中真切了解另一时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弥合认知差异,筑牢认同根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