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黎兆棠与晚清海防船政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锋,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晚清海防问题伴随西力东侵,渐为统治者重视,福州船政局承担了自造舰船的重任。清廷于1879年10月任命黎兆棠为船政大臣,负责改造新式快船以固海防。黎兆棠在任内调整旧制,通过开源节流、转变师法对象、续派生徒出洋等举措,意图提升自建兵船的性能与水平以配合整体海防规划,不过却因多重障碍迫使造船迂缓,最终招致物议而引咎去职。黎兆棠改造新船遭遇的各种困扰,不仅反映静态章程与实践操作的差距,以及各方对船政事业的不同态度,更凸显出国人围绕洋务自强面临的诸多限制与困境。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22)09-0123-09

       自鸦片战争后,清廷御外侮的重心渐从内陆边疆转向海上,其中仿制外国船炮的主张,成为彼时频繁讨论的话题。创办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即为清廷谋求自造舰船的重要举措,主政此事的船政大臣亦备受瞩目。①黎兆棠②膺任该职时适逢海疆事亟,购舰造船已迫在眉睫。既往研究围绕船政局的建制运作,已对某些方面进行了考察,③惟于黎兆棠任事活动的诸多面相,及其与清廷面临海防挑战的复杂关联鲜有涉猎。本文系统爬梳档案资料与多种文献,通过展现黎兆棠任内造船所遇问题、因应举措与实际样态,力求多层面认识光绪初年错综复杂环境下海防建设的整体状况。

       一、仿制新船配合整体海防建设

       两次鸦片战争后,海防建设问题渐为清廷内部关注。福州船政局作为其中重要机构,主要任务是仿制西式舰船,维护海疆稳定。④1879年10月22日,清廷任命黎兆棠以三品卿衔督办船政事宜时,⑤正值清廷周边局势骤变:该年4月日本吞并琉球,断绝了清廷同琉球的宗藩关系。⑥法国在越南扩张军事力量,加之中方叛将李扬才流窜骚扰,渐成西南边患。⑦彼时西北新疆伊犁又面临被俄国窃据的复杂局面。《申报》警示朝廷应未雨绸缪,加紧整顿海防,否则“一旦祸机猝发,有不可以阻御者已”。⑧京外官员亦纷纷上折条陈海防事宜,如翰林院侍读王先谦指出海防布置亟需筹备兵轮,建议一面从外洋购办新式快碰船回国仿造,“以之防海制敌,可期得力”;一面裁撤国内旧式师船,以节虚糜。⑨此折获清廷批复,当即密谕南、北洋大臣“将海防事宜并该侍读所陈备船械一条,切实筹议,先行具奏”。⑩

       李鸿章于1879年12月率先上折,提出了分别购造铁甲船、快船、水雷船、蚊船相辅并行的方案,强调快船船坚且速,为海战制敌利器,断言“铁甲无快船辅佐,则孤注而已”。(11)若经费充裕,国内仿造可与购之外洋者相等。建议将仿制任务交船政局办理,并请敕船政大臣统筹。军机处随即承寄谕旨,允准李鸿章所奏,并令船政局停造寻常木质兵轮,尝试仿造新式快船,“着该管大臣实力整顿,逐渐图功”。(12)而南洋大臣沈葆桢因于12月18日病逝,未就密谕奏复,不过其在遗折中亦表示“铁甲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13)

       上述史实说明,清廷内部基于当时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趋势及国情的客观判断,在订购铁甲船、仿制快船方面达成基本共识。(14)且疆臣着力推动清廷海防战略布局从近海防御向驰骋远洋转变,意在对日本形成战略威慑。而福州船政局主要承担了仿造快船之重任。

       船政大臣黎兆棠出生并成长于近代开海洋风气之先的广东沿海,他在任职礼部时便对水师建设提出过开放务实的见解,认为“泥古法为之不可也,凭臆见撰之尤不可也”。(15)另外曾就船政如何发展与官绅多有交流,指出船政是“国家安边御侮,保商卫民”的屏障,强调建设船政关键在“裕经费”“重防务”。(16)根本目的是掌握西方先进造船工艺,免受洋匠蒙蔽,以期权操自我。黎兆棠作为较早参与海防筹建并对西式兵船有所了解的清朝官员,(17)其锐意求新又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嗣后职掌船政局时的主张活动,产生或显或隐的影响。

       黎兆棠赴任前夕,专程考察了两广总督刘坤一在广州黄埔购置的船坞,确认“吃水二十余尺之船可期合用”,(18)优于福州船政现用船坞,提出于黄埔设立船政分局的设想,请后者“入都与政府面商”,(19)为铁甲船归国及国内兵船停泊维护之用,并力言快船为海防必不可少之物,表示抵任船政后“亟欲认真讲求”。(20)1880年3月,黎兆棠从广东起程绕道揭阳,与前任船政大臣丁日昌商询兵船制造事宜。到福州船政局接任后,黎即上折言称当今各国建设铁甲船外,皆以多造快船为急务,目前局内仿制新式快船的图纸、工匠均已备齐,计划按照“程规悉仍其旧,制造则究其新”的方案,务使“费不虚縻,功归实用”。(21)4月27日,清廷就该折予以回复,谕令“所有制造事宜,即着认真讲求,务臻精利可用,方为妥善”。(22)《申报》也对黎兆棠上任前后的相关活动予以关注,指出新任船政大臣在奏折中对阅视船坞、询访事宜、稽查船局出洋生徒、新式轮船创制、加意访求泰西诸法各事,均做了较为详尽地叙述。认为“制造轮舶等事,朝廷固不肯轻视,而任其职者亦不敢不认真将事”。(23)对实心发展船政充满期待。

       由此而见,黎兆棠抵任前已着手准备相应事宜,并通过与僚友互动逐渐清晰船政局的发展方略:即结合朝旨所拟“对外购置铁甲船、国内仿造新式快船”购造并行为特点的整体海防方案,对比考察闽、粤两地现有船坞优劣、厘清船政与海防之关系、调整造船方案。因此,无论是同寅旧友,抑或报章舆论,多对黎兆棠赴闽履新持积极态度,乐观地认为其能领导船局,为海防建设提供应有助力。

       二、遭遇的诸多问题

       然而,理想往往难敌现实。虽然黎兆棠抵任时即提出亟应从速仿制新船,可福州船政局内经费仅存6万余两,以致难以开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福州船政局的财政窘况,在黎兆棠履职前已积重难返。此前承担船政经费饷源的闽海关,1875-1879年间已欠解该局经费逾60万两。(24)黎兆棠上任后打算向闽海关索饷,却因总理衙门议购铁甲船时将该关洋税先行挪用,故未能讨回欠款分文。此时,兼管关务的福州将军穆图善建议黎兆棠采用前任船政大臣吴赞诚的提案,转而寻求南洋协款。(25)黎兆棠亦具折奏告清廷,言及船局经费匮乏倍于往常。加之议购铁甲船,以致“快船之役,更属空拳赤手,无以为匠作先”,考虑到船政与海防相为表里,“既得铁甲,又必佐以快船,始堪训练成军”。希望朝廷能够统筹海疆全局,饬令南洋大臣协饷助船政造船。(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