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甲午战争的多样化报道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翔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评论

内容提要:

美国媒体密切关注和报道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文明”话语下的对中日两国的褒贬固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但其他观点也并不鲜见。不少美国地方报纸将日本界定为侵略者,认为中国在法理上占优,并预计中国将取得胜利。此外,它们也集中报道日军在战争中的暴行,尤其是击沉“高升”号事件和旅顺大屠杀,并将其与印第安战争及同时发生的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为相类比。最后,美国媒体也意识到日本胜利给美国造成的潜在威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日本不仅掠取了巨额赔款和诸多商贸权益,更侵占了台湾岛。鉴于其在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甲午战争向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中日两国的过多关注导致学界对其他国家在此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起初,学界对美国在甲午战争中角色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外交史层面。①随着跨国史视角及萨义德“东方主义”论题在学界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日渐注意研究美国媒体对外部世界的建构与描绘,这其中就包括甲午战争。②刘文明认为,美国舆论透过“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视角报道甲午战争,抬高日本,贬损中国。③不可否认,“文明”观念在塑造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世界观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④然而,它并不能完全统摄当时美国媒体对甲午战争的看法。此外,与当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家主要报纸引领美国舆论的情况不同,地方报纸在当时的美国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将国际新闻动态传送至美国的各个角落。即使它们有时仅仅转载美国和英国主要报纸的报道,所拟定的标题也能反映出其立场。因此本文以收录报纸众多的《美国历史报纸,1690-1922年》数据库为基础,力求揭示为“文明”话语所掩盖的美国媒体对甲午战争的多元报道。

       一、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自1894年5月中日关系日渐紧张时起,部分美国报纸便发出同情和支持中国的声音,其中尤以《圣路易斯共和报》最具代表性。该报7月22日撰文讨论中日两国军力对比。该文首先委婉批评美国大部分媒体的亲日倾向:“虽然(我们)距离事发地遥远,但很明显,日本肯定进行了比新闻报道讲述的更严重的挑衅行为,这才迫使中国摆出战争姿态。中国的老伟人李鸿章……爱好和平,假如情势并非极其惹人生厌的话,中国不大可能向日本宣战。”接着,它回顾了日本近来以武力为后盾,强迫朝鲜接受的一系列有损中国在朝利益的要求,最后细数中日两国的陆海军兵力构成,包括“由强力战士组成的”中国军队在十年前中法战争中的表现,认为日本前景不妙。⑤三天后,在谈论中日战争对东北亚地区局势影响时,该报又提及“除朝鲜人外,(相比于俄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恐怕具有最佳的掌控朝鲜的权利”。⑥8月6日,该报采访了回乡休假途中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Charles Denby),称“在中日战争问题上,恐怕没有谁能发表比他更具权威性的看法了”。田贝预计,假如列强不干涉甲午战争的话,中国将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获胜。他随后还补充道,“战争将表明,中国并不像外界预计的那样反应迟钝”。⑦此番评估与田贝致国务卿葛礼山的电文相吻合。在该电文中,田贝表示,“在战争状态下,日本陆军仅有12万人,而单单李鸿章一人手下便有5万外国顾问训练的军队,装备现代武器,具有良好的纪律和效率。除此之外,中华帝国的其他部分也驻有数万外国顾问训练的军队,以及取之不竭的按旧式操法训练的军队”。⑧

       除《圣路易斯共和报》外,还有其他美国报纸也认定中国将在战争中获胜。一则7月22日的新闻报道指出,日本海军已进入战备,且舰船较新,将在战争初期占据上风,但中国陆军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杜鲁斯新闻论坛报》和位于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时报》都转载了这则消息。⑨五天后,一则宣布中日两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的新闻也提及:“看起来,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尽管日本可能取得最初的胜利,但中国军队最终将把日军赶出朝鲜,即便动员100万人也在所不惜。”⑩该观察可谓相当确切。就连在中日战争报道上异常偏袒日本的《纽约先驱报》也提到,在当时美国科学界颇有影响力的加德纳·格林·哈伯德(Gardiner Green Hubbard)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上指出,日本在战争初期将取得不少成功,但中国终将获胜。(11)九天后,该报采访了英国议员查尔斯·迪尔克爵士(Sir Charles Dilke),他表示“和其他人一样,我倾向于认为日本可能在战事初期取得成功,但中国的坚韧不拔将阻止日本从这些胜利中获得任何好处……中国庞大的后备力量将使日本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占领朝鲜”。(12)

       部分美国报纸强调日本才是挑起战争的一方,这与那些将日本视为文明开化朝鲜乃至中国的力量、从而理应赢得战争的美国媒体形成鲜明对比。8月2日《巴尔的摩太阳报》的社论指出,日方所谓在朝鲜进行中方反对的改革、以期使朝鲜接受现代文明的说法不过是战争借口而已,照此逻辑,“加拿大可以进攻独立的纽芬兰,美国也可以向墨西哥开战……日本试图消除令朝鲜人满足的对中国的依附,因此是侵略者,任何认定国家行为需以常理道德考量为准则的人士都不能赞成该行动”。这段话在支持中方立场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对墨西哥居高临下的态度。该社论后来还点出:“日本的战备状况和对中国舰船的快速攻击都表明它期待战争已久,进行了相应的准备。与此同时,中国仍照旧行事,并意在维持和平。在此情况下,早期战事自然应该对日本有利……但在一场持久战中,中国具有更多资源,很可能获胜。”(13)三天后,位于俄亥俄州的《老实人报》援引曾前往日本设立两所科学院校的F.沃伦·克拉克(F.Warren Clark)教授的观点,将日本比作普法战争前的法国,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通过蓄谋已久的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就日本而言,该矛盾源自明治维新时期借助强力推行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痛苦。该观察在认定日本战争责任并暗示日本将败的同时,也点出了明治维新的负面影响,这与那些一味替日本现代化唱赞歌的美国媒体形成鲜明对比。(14)9月22日,《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刊登了久居中国的传教士郭显德(Hunter Corbett)写给奥马哈一位牧师的信,内中也提及“有人认为,日本挑起冲突,主要是为了避免国内呼之欲出的革命”。(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