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力,不妨和孩子玩儿“脑筋急转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培养创造力注意“三大回归”

      培养创造力,不仅是能力开发,更是特质培养。父母想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主要包括探索精神、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开放、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其中第三维为人格特质由7个因素组成:对含糊的容忍、愿意克服障碍、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期望被人认可、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多年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贯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大家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人们还大多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由此,完善创新人格,亟须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多年来,我一直倡导父母培养孩子的“三大回归”精神:回归儿童式提问、回归儿童式想象和回归儿童式判断。回归童心状态,就可能重新焕发创新思维的青春。儿童对各种事物充满兴趣,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渴望和冲动。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家并不总是最有天赋的人,但他们都充满好奇心。

      1.回归儿童式提问

      儿童对什么都好奇,而且提问不惧权威、不受束缚,什么都敢问。孩子所感兴趣的问题中,有很多是我们这些成人所不闻不问的。因为成人往往顾忌太多,自我限制。

      我的哈佛大学导师霍华德·加德纳一直从事一项对塑造20世纪生活的创造性天才的研究。他发现,尽管这些天才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成就达到了人类极限,如毕加索20岁时的画作已经无人能超越,爱因斯坦20岁时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也不输任何人,但他们在工作中却始终洋溢着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加德纳教授认为“他们如孩子般善于捕捉外界事物,在各自领域中充当自由的冒险者”。

      2.回归儿童式想象

      对儿童而言,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一切都可以想象。大家都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一群小孩嬉闹玩耍,其中一个小孩不慎跌入水缸中。一般大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把孩子从水缸里捞出来。司马光却马上想到一种非常规的救人方式——砸破水缸,让水流出来。有研究表明,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创造力的巅峰状态(兴奋点)——完全投入所产生的乐趣与创造的顶点。在创造力的兴奋中,人会觉得时间每一刻都匆匆而过。

      3.回归儿童式判断

      回归儿童式判断,就是要多运用直觉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直觉思维没有标准化和定势,就像冒险者,但往往更容易出新。

      “曹冲称象”的故事就体现了儿童直觉思维的威力。三国时期,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巨象,曹操很高兴,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手下束手无策,年仅7岁的儿子曹冲提议:先把这头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待它站稳后,在船舷齐水的地方画上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去。之后,把一筐筐石头抬到船上,直到船舷吃水的地方与刚才画的线平齐为止。这样,只要称出这些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冲就是突破了“称象只能称大象本身重量”的思维定式,解决了爸爸的难题。

      总之,童心是天性的流露,是思维的原始森林,是灵感的源泉。学习用童心思考,就会灵感迸发,进入创新的境界。所以,要学会创新,就要回归童心状态,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特里萨·安贝丽说:“创造力的核心在婴儿心中,是一种去探索的渴望和动力。他们不断发现、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和看待事物。当年龄增长时,就开始将自己在玩耍时的构思转化为现实。”

      孔子和小孩玩儿“脑筋急转弯”

      实现“三大回归”,最有效的方法是经常陪孩子玩“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可以培养孩子的原创思考能力,让孩子回归童心。

      孔子就曾和一个叫项橐的小孩玩儿过“脑筋急转弯”。传说,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在燕国见到项橐。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想了想,回答说:“江河湖海,有水就有鱼;柴草灯烛,有火就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难开花。”

      项橐认为不对,说:“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闻言连连点头,转过头对弟子说:“后生可畏!”

      《春秋后语》还特别记载:甘罗曰:“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三字经》中也有言:“昔仲尼,师项橐。”

      就此,我也凑了一首小诗助兴:

      项橐小儿不得了,

      问得孔丘不知晓。

      非常问答磨创新,

      脑洞大开心灵巧。

      无独有偶,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也喜欢陪儿子玩儿“脑筋急转弯”。

      一天,邵雍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忽然,一个人从院墙外探头张望了一阵子,转身离去。

      邵雍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望什么?”邵伯温回答说:“他大概是个小偷,看见院里有人就走了。”邵雍说:“不对。如果他是个小偷,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头。但是,他看到院子里有人,还是望了一圈,那是为什么呢?”邵伯温想了一下,说:“他可能是在找东西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