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三口去旅行,遇到另外一家三口。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很快玩到一起,于是四个大人也结了盟。 正好酒店大堂有钢琴,她让儿子表演给我们看。儿子不愿意,被她硬拽过来,说弹个最简单的《友谊地久天长》。小家伙无奈坐下,开始弹,娴熟流畅,有模有样。 我们在一边连连赞叹,但她不满意,中途呵止:“这个音应该是do,你怎么又弄到re上去了?重来。”她丈夫蹙眉低声说:“让孩子弹完。”她急:“你看他老是出错,这么简单的曲子都记不住……” 孩子继续弹,中间又被她打断两次。 终于结束,我们都表示“好棒啊”。她却摇头:“跟高手比差远了,我真是着急,我省吃俭用,给他买最好的钢琴,找最好的老师,结果还是这样,恨铁不成钢啊。” 她丈夫后来告诉我们,她是典型的虎妈,对孩子要求极高,学习、才艺、吃饭、说话,哪里都不能出一丁点错。孩子有次考了98分,她气得半晚上睡不着。而她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人,从小就是尖子生,考第二名都哭。工作后也样样争先,年终奖比别人少一点就恼得年都过不好。只是现实并不如意,她处事有些极端、自我,人际关系不够好,在国企待不下去,换了外企也不行,现在自己做点生意,把主要精力和全部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觉得自己很失败,所以,现在不许孩子有一点差错。 那几天我看着她儿子,隐隐心疼。看得出来,那是个聪明调皮的男孩,但一到妈妈面前,他就收起天性,话不多说,笑不露齿,妈妈一喊他,他就特别紧张。而且他显然继承了妈妈的完美主义和指责型人格,看到我儿子的差错就要指出来:“你帽子戴歪了。”“你刚才掉了一个米粒。”“你躺沙滩上会弄脏衣服的。”…… 我问他喜不喜欢弹钢琴,他果断摇头,“不喜欢。”“那你喜不喜欢给朋友展示你的才艺?”他的回答是:“我没有朋友。”想了想,他又加一句:“活着也就那么回事儿。” 我有点惊到了。这悲观,哪里还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我不敢说孩子活得如此压抑不快,一定是妈妈的责任。但这个妈妈的心态和教养方式,显然走偏了。 首先,我们常狭隘地把孩子的优秀定义为“学习好”“才艺好”,而忽略了他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能力。别的不说,一个孩子没有朋友,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可能活得愉快吗?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些看不见的能力,影响着人的一生。 其次,一个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实在可怕。当你失去自我,精神变得不独立,就会生出依赖心,我们都知道依赖丈夫不行,其实依赖孩子更不行。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实现自我价值,孩子再优秀,也不能给你自我优秀的感受。你的人生出现问题,你不调整自己,改变能力和心态去打造新局面,却强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凭什么?而他因此不堪重负,成长走形,这背后的代价,是你不能预料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预期不能超出他的能力。 不管是妈妈还是娃,出类拔萃的毕竟是少数。我们自己都不是最漂亮最有钱最顶尖的那一个,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必须最优秀?我尽力去当个好妈,你尽力做个好娃,就行了。 我一直认同,应该给孩子适当的约束,帮他把握好大方向。但是“不让他任性而为”和“要求他样样优秀”之间,有着本质差别,这个度不是太好把握,很多教育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 当然,现在对孩子不管不问的父母很少了,大部分家长走的是另一个极端——对孩子付出太多、期望值太高。如开头的那个妈妈:我工作、生意都不做,专心陪你,给你提供最好的条件,你不优秀对得起谁? 其实,孩子从来没要求过你给他这么多。就算要求,我们也不该那么做。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能力都有限,不要彼此苛求。 我不奢求你最出色、最耀眼,只要身心健康,尽你所能掌握一门看家本领,将来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的人,就好了。如此,我舒舒心心养你,你开开心心成长。我因为有你这个娃而不胜欢喜,你也因为有我这个妈而自在幸福。我们在人世间相遇,是一场莫大的欢喜,我们应该相爱相惜,而不是相怨相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