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问题是让家长很头疼的一件事情。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覆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升级为触目惊心的“亲子战争”。北京市曾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的结果显示,56.28%的孩子都投给了“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这样强烈的反差,令人惊讶的同时发人深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如今,社会和时代急遽变化,家庭与其个体成员的需求亦随之改变。如何看待亲子矛盾现象背后的深层生发机理?如何让亲子关系和谐有序?本期推荐的文章《给家庭实施体制化减压迫在眉睫——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胡湛》,或许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由此不难看出,孩子的发展是系统的,只靠家庭、学校或社会很难培养出完整的孩子。要想孩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好习惯,就需要在空间上形成稳定的环境,在时间上形成相对一致的要求。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由学校主导的共育活动,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或者由社会机构、组织推动的面向亲子的博物馆、农业体验、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活动。那么,家长该如何参与家校社共育活动,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呢?本期推荐的《家校社共育,父母承担什么角色?》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希望家长们看过后有所感悟,能主动承担责任,和学校、社会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此伏彼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时引发局部抗疫形势紧张。每当此时,孩子的生活节奏就会被打乱,学校停课、不能正常出行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适应,产生心理恐慌,导致情绪不稳定。新冠肺炎疫情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还不能确切描述自己的情绪,不会进行自我调节,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疫情期间,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本期推荐的《如何消除新冠疫情对孩子情绪的负面影响?》一文中,几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也有专家提出了建议,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