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复制、资源拼凑与创新催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龙(1988- ),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weilong1010@139.com;党兴华(1952- ),男,陕西蒲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西安 710054)。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为了破解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催化机制,研究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复制对创新催化的影响,剖析了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以及分裂断层的调节作用,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惯例复制是实现技术创新网络创新催化的关键支撑,常规惯例复制、柔性惯例复制依赖于差异化的共创能力催化了组织间的创新涌现;资源拼凑作为惯例复制偏好的网络行为表现,在惯例复制与创新催化间发挥差异化的中介作用,选择拼凑在常规惯例复制与创新催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行拼凑在柔性惯例复制与创新催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分裂断层负向调节选择拼凑对创新催化的影响,且对选择拼凑的中介作用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分裂断层对并行拼凑与创新催化之间、以及并行拼凑的中介作用均不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拓展价值共创的创新催化理论,构建先发与后发企业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创新的网络化特性正日益增强,如何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网络以突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境,成为走出内部创新藩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1]。技术创新网络逐渐进化成不同性质参与者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涵盖了主导创新的引领者,而且包括辅助创新的催化者[2]。创新催化作为实现创新生态的价值共创过程,现有理论已经从多样化、意识以及意愿维度解析了其在激发伙伴活力、提升创造力中的辅助作用,并且强调组织需要嵌入在多样化的知识派系中[3]。然而,单边组织的嵌入性结构仍然难以完全解释创新催化的管理实践,而且忽略了不同生态位企业优秀“基因”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占据创新前沿的领先企业抑或持续追赶的后发企业,均期望解构优秀的惯例模板(技术、规则、经验等)实现价值获取,然而,有的企业实现自身生态位跃迁的同时激发了合作伙伴的创新追赶,有的却因“水土不服”陷入了难以匹配的复制困境,因此,如何实施惯例复制的价值共创行为催化网络中的创新涌现,塑造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关注的重点。

       尽管已有理论研究确认了惯例复制的独特价值,但是对惯例复制究竟如何推进创新催化微观过程的内在机制仍未得以解答。一方面,由于惯例复制具有较强的情景依赖性[4],简单的外部模仿不仅难以支撑合作企业的二次成功,更不足以激发外部合作伙伴的创新动力,进而倒逼组织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性创新,这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获取必须打破资源禀赋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资源拼凑作为现有资源将就与重构的整合行为,是突破资源约束、实现战略性成长的有效途径[5]。因此,资源拼凑可以为打开和探索从惯例复制到创新催化的作用“黑箱”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惯例复制作为组织间惯例模板的解析与还原过程,亦是后发企业向领先企业创新追赶的关键路径。既有研究强调推动追赶进程演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市场和技术方面的非对称制约[6]。这种非对称制约不再局限于发送源与接收者间的二元关系,而是嵌入在关系不均匀分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中,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合作组织间的分裂断层间隙[7][8]。现有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分裂断层现象,但是忽略了其在协作关系、技术能力和空间距离等方面的障碍,以及在创新催化多维共演过程中的限制。因而,无法解释协作双方如何跨越分裂断层障碍,才能保障惯例复制向催化创新的持续涌现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围绕“合作组织如何利用惯例复制机制催化网络中的创新涌现”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将创新催化、惯例复制、资源拼凑和分裂断层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究惯例复制对创新催化的影响效应、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从而揭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创新催化机理。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1 创新催化

       创新催化作为合作伙伴间创新性提升的价值共创过程,强烈依赖于提供知识支持、刺激和提升邻域伙伴创新性的关键催化剂角色。Tortoriello等[3]将创新催化这一概念拓展到网络层面,认为多样化、意识以及意愿是创新催化的支撑条件,嵌入在多样化的知识派系有助于催化网络组织内部的创新涌现。由于忽略了支撑条件中网络闭合与知识基础的微观构成,后续学者从自中心网络视角对比了开放式/封闭式网络闭合、专业化/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交互组合构型对创新催化影响的强弱差异,揭示创新催化对自中心网络构型的选择偏好[3]。然而,这种验证并未完整揭示创新催化的驱动因素,而且对于创新催化价值共创的协同过程并未涉及。创新的催化过程不同于自主的创新过程,需要发挥网络组织间的跨边界、跨角色的孵化功能[9]。可以看出对于创新催化的前因和过程分析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而且忽略了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情景演变,虽然既有研究初步识别了创新催化过程中跨边界惯例复制的关键作用,但是依旧未能打开技术创新网络创新催化的过程“黑箱”。因此,迫切需要从跨边界惯例复制的微观动态视角,打开技术创新网络创新催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1.2 惯例复制

       创新催化作为激发合作伙伴创新性的价值共创过程,源自优秀惯例对组织持续创新的内生驱动作用。惯例复制作为知识模板转移、解构、还原与应用的微观动态,在组织边界扩张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然而,围绕惯例复制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推理路线: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惯例模板精准的完全复制才能帮助合作组织从跨情境转移中获得创新收益[10],另一方面,以Gupta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将惯例引入新环境之前需要对其开展重新设计,否则不正确的拆分解析与组合还原会导致组织陷入难以匹配的“复制困境”[4]。究其本质是忽略了惯例模板的微观构成及其情景依赖性。虽然部分研究从认知行为视角解析出形式面/执行面、层级视角低阶/高阶、能力视角常规/柔性的微观构成[9][11],但是鲜有探索惯例复制策略的异质性及其对创新催化的微观作用机理,因而无法解释“有的企业能够无缝对接,而有的企业却水土不服”这一现象。由于依赖双元能力的惯例复制策略能够提升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意识和意愿,为实现创新催化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因此,有必要基于能力视角,探究常规/柔性惯例复制对技术创新网络创新催化的差异性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