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出炉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自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打扫卫生、整理收纳物品、烹饪食物、家用器具使用维护……这些生活中的劳动技能教育将正式走进课堂。 那么,对我们的幼儿来说,劳动意味着什么?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我们又该注意什么?现在,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勤动小手勤动脑,把劳动教育带回家吧。 劳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 1.劳动,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 5岁的妙妙最喜欢盯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一集不够,再来一集。最近,妙妙的乐趣又多了一个,她开始玩起了“浇水游戏”,给游戏里的各种花浇水,等着一朵朵花慢慢长大。妈妈见妙妙总是盯着平板电脑玩“浇水游戏”,觉得这对她的视力和身体都不好,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对妙妙说:“妙妙是不是很喜欢给花浇水呀?那你来做我们的‘番茄守护者’吧!阳台上的几盆番茄由妙妙来浇水、守护好不好?”妙妙一听,可来劲了,她开始和妈妈研究,用什么工具浇水?多久浇一次水?总共9盆小番茄,每盆小番茄浇水的时间一样吗? 接下来的日子里,妙妙和妈妈一起用矿泉水瓶自制浇水壶,为每一盆小番茄浇水,还每天都去看看她守护的小番茄长得怎么样。妙妙好像不那么想着她的平板电脑了,她更关心她守护的小番茄,还有香香的薄荷、青青的绿萝……妙妙觉得,拿起矿泉水瓶给小番茄、薄荷、绿萝浇水,似乎比在平板电脑里给看不见的花花草草浇水更有意思。而妈妈也欣喜地发现,妙妙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盯着屏幕,懒洋洋地赖在沙发上了,整个人都变得更有精神了! 现在,许多孩子都喜欢与手机、平板电脑为伴,长时间久坐不动,紧盯屏幕,不仅影响孩子的视力,更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像妙妙妈妈这样抓住契机,把“线上劳动”转化为“线下劳动”,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强调过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幼儿动手做事,既满足他们爱动的心理需要,又能让他们为自己有力量帮爸妈做事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劳动活动其筋骨,使他们的体质得到增强。”特别是对现今常被电子产品“绑架”了日常生活的孩子来说,劳动能让他们站起来、动起来,起着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大脑疲劳、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等重要作用。 ☆“不起眼”小劳动的大作用 剥豆:可别小看了“剥豆”这件事,当孩子在一颗颗地剥豆时,他双眼的专注力和手眼的协调性正不断提升,这大大地发展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帮助他的小手动起来、巧起来,有益于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及身心健康。 2.劳动,让孩子的大脑更灵活 圆圆最近很喜欢做家务,比如,给家里人分筷子。家里总共6个人,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她自己。开始的时候,妈妈给她一把筷子,圆圆就很认真地分,外公的筷子,2根,要放在外公坐的地方;外婆的筷子,2根……还有姐姐的,上面画着小企鹅,放在姐姐坐的地方;自己的,上面画着小黄鸭,放在自己坐的地方。等圆圆分得很熟练了,妈妈就会让圆圆自己拿筷子,让圆圆想一想,我们要放多少根筷子啊? “2根,2根……6个人,每个人2根筷子,是12根筷子!”圆圆数得溜溜的,一点儿都不会错。如果家里少一个人吃饭,多两个人吃饭,圆圆也会掌管好她的“分筷子大权”,一根一根地数筷子,一点也不会错! 看,劳动不仅要“动手”,还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动脑”的过程。我们可别觉得劳动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拿分筷子来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习配对知识。比如,她要知道,画着小企鹅的那双筷子,是姐姐的,是一对的;她要知道多与少的概念,知道加和减的概念,她尝试着计算6个人吃饭要拿多少双筷子,少一个人吃饭又要拿多少双筷子,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 这样在生活、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比让孩子对着书本、对着卡片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孩子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他大脑的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在不断提升,他在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做对。而这样的“学习”,取之于劳动、用之于劳动,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能真正让孩子“入脑入心”“活学活用”。这正符合了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学”的活教育思想。 ☆“不起眼”小劳动中的大作用 扫地:扫地简单吗?对孩子来说,它可不简单。孩子先要学会正确拿扫帚的姿势,学会用大肌肉去控制扫地的力度、方向。然后,孩子还要学会“统筹安排”,学会“规划”与“排序”。比如,是先扫卧室,还是先扫客厅?是先擦桌子,还是先扫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积极展开思考,考虑怎么扫地才最科学、最合理;怎么做才更有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在“扫地”这一劳动中,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规划能力,建立秩序感,培养真知。 整理玩具: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学习到许多。比如,他会在整理、搬运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样玩具的大小、轻重。在整理的过程中,他还要学习分类和匹配,比如将同一形状的东西摆放在一起,将同一类型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让玩具“各得其所”,也便于下次取放。整理玩具还是帮助孩子积极开动脑筋、锻炼空间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当孩子无法将玩具放进整理箱的时候,他就会思考:我应该怎么放比较妥当?是不是应该先放大一点的玩具?然后在有空隙的地方放比较小的玩具?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学习如何利用空间、有序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