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堵温柔的“墙”

作 者:
宋建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女人观天下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成为一堵温柔的“墙”,是指我们可以越过直线式地、一维式地否定和禁止,通过回应、辅助等方式来承接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进入可以承受、理解和言说情绪的状态,为孩子自己恢复情绪创造一个踏板。

      1.回应——认同情绪背后的愿望

      案例:5岁的沐沐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一个愿望:鹅黄色的信纸中央画着大大的冰激凌,右下角有个“冰”字。然而,忙了一天的妈妈还是给忘了。晚上,沐沐问起冰激凌,妈妈才想起这件事。沐沐闹着要去买冰激凌。妈妈抱歉地说:“没有吃到冰激凌,你看起来很失望,很沮丧,我也好想和你一起吃冰激凌啊。能告诉我,你想吃什么口味的冰激凌吗?”沐沐似乎得到了一丝安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西瓜味的。”“今天已经很晚了,而且有点冷,你是愿意今天出去买,还是等明天呢?”妈妈为他提供了选择。沐沐思考了一下,决定还是明天再吃冰激凌。

      看见、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并贴近他的心做出回应,就是在帮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自我建构,作为一个个体来感知自我真实的存在。沐沐坚持要吃冰激凌,妈妈没有直线式地否定他的愿望,而是做出积极的回应。首先,妈妈对他的情绪命名,并表达自己也和他一样有吃冰激凌的愿望,最后还问了一句“你想吃什么口味的冰激凌”。这样的回应类似于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α功能(将β元素转变成α元素的功能)。也就是说,妈妈作为一个外挂的“容器”,通过命名、象征化等方式帮孩子承接原始的、难以清晰感受和表达的情绪(β元素),将其转化为孩子可以承受、理解和表达的情绪(α元素),然后反馈给孩子。

      当情绪被看见、被回应,沐沐和妈妈一起分享愿望的需求被满足,他就不再执着于当下就吃冰激凌了。

      2.辅助——创造恢复情绪的踏板

      案例:晚上,妈妈把2岁的乐乐喊醒吃饭,可他太困、不想吃饭,又不能很快入睡,乐乐一直哭啊哭。唱摇篮曲,哭;轻拍,继续哭。无计可施的妈妈轻声讲起宫西达也的绘本故事《永远永远爱你》,不料几分钟后,乐乐竟安静下来。讲到“永远永远爱你”这一句时,空气中传来了他有规律的轻鼾声。

      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应激反应,放到这个案例的情境中,可以说,熟睡中被唤醒是原始刺激,哭闹是对这个刺激的本能反应。如果在原始刺激和本能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辅助,比如一次深呼吸、一个小故事、一场即兴的嬉戏,或者一次专注的手工等,就能让个体更加有余地地调节情绪,而不是做出应激反应。案例中的妈妈引入了乐乐最喜爱的故事作为辅助手段,为乐乐创造了恢复情绪的踏板。故事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或许也是自然的——心灵秩序”,一个好故事不仅可以滋养孩子的想象力,还能使孩子的情绪状态归于秩序和平静。

      3.不逃跑——成为一堵温柔的“墙”

      案例:绘画课结束后,4岁的伊伊想留在教室玩,哭着不愿意离开。老师建议伊伊平静一下就可以离开,因为后面还有其他孩子要进教室上课。妈妈觉得不能在伊伊哭闹的时候带走她,担心会对伊伊造成伤害。过了一会儿,妈妈要上去抱,伊伊却躺在地上大哭,不让妈妈靠近,还对妈妈大声喊叫,甚至打妈妈。这样的情景,在伊伊的生活中多次发生。

      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放到养育孩子的情境中,‘不逃跑’就是父母要成为一堵墙。所谓‘墙’,其实就是‘绝对不能再往前走了’的意思,即到此为止,不能再继续了。只有撞到墙上,孩子才能明白界限,然后在这种经验中逐渐长大成人。墙需要有就算被孩子撞到也毫不动摇的强度,否则对于撞上来的孩子来说就太可怕了,因为摇摇晃晃的墙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安。”6个月之前,孩子处于和妈妈共生的阶段,孩子的需要应全部满足;而6个月之后,妈妈就要开始给孩子设立边界,让孩子知“进”,也要知“止”。案例中,伊伊妈妈就是那堵“摇摇晃晃”的墙,凭着和妈妈相处的经验,伊伊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她推开妈妈,甚至打妈妈,她要推翻这堵墙。所以,给孩子的行为设立边界,让孩子的世界清明起来,不再混沌,这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