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王宜,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主任营养师,著名食疗营养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华老年医学首席知名中青年专家,获亚洲现代营养学特殊贡献奖。 人物观点: 中国汉字“品”由三个“口”字组成,品育,即为三“口”之育:一口育德,即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二口育养,即物质养育、心灵益智;三口育健,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育,是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通过日常生活完成的教育。 品育,真正的国风教育 近些年,国内开始出现并流行“食育”,还有不少“食育”相关培训机构相继出现。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这个概念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提出,他认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教育一直在日本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老师、社会都非常重视。 然而提起“食”,我们不能不想起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如果我们一味追崇日本提出的“食育”,却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视而不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应该以亲子关系为核心,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生活实践,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子女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我提出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品育”概念。 中国汉字“品”由三个“口”字组成,品育,即为三“口”之育:一口育德,即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二口育养,即物质养育、心灵益智;三口育健,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育,是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通过饮食文化建设完成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浸入式学习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委员“三下乡”活动中,我到甘肃临夏某小学,为200多个孩子讲了一堂中医药文化课。课上,我跟孩子们一起唱了一首童谣,叫《绿豆》——“绿豆圆圆闪青光,青青汤儿解毒强。暑热烦渴清凉送,消肿明目是良方。”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哪句最重要?”话音刚落,没想到一个小男孩立刻站起来回答:“老师,‘青青汤儿’最重要!” 男孩的回答让我很惊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爷爷曾经告诉他,绿豆有清热解毒之效,只有盖着锅盖用大火、快火煮开三两分钟,然后关火盖住锅盖降温,才能煮出绿色的绿豆汤,如果发生氧化反应,汤会变红,也失去了清热解渴功效。男孩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常常在餐桌上给他讲食药知识和奇闻趣事,男孩说:“我也想学中医,把这些知识告诉别人,像爷爷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看,餐桌是孩子的“课堂”。品格、修养、家风都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每一餐都可以成为孩子德性培养的重要契机。 在中国,年长者坐上座,子孙围长辈依次落座,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进食,夹菜、盛饭、添饭都要守规矩……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时事要闻,交换身边的故事,分享处理矛盾的方法,家庭成员在一餐一饭间领悟义、慈、礼、恭、孝等精神观念。 在不同季节或节日,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每种食材都有独特来源、讲究或故事,大人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面粉来自小麦,父母可以读这样的童谣给孩子: “小麦秋种来年收,大杏金黄小麦熟。新热陈平浮麦凉,麦粉养心气力强。” 包饺子,从揉面到下锅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几个人衔接配合,这过程看似不如去超市买成品方便,但实际上它让一年没多少机会相见的家人坐在一起劳动、交流,使一家人更熟悉彼此,更团结和睦。所以,应当保留传统节日中仪式性的内容,哪怕它不方便也不轻松,但这个看似复杂的过程,恰恰让孩子在“做”和“吃”中认识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餐桌不只意味着享受,还意味着劳动、合作,这样,食物的味道才能与亲情、文化融为一体,这便是“品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先有中国胃,才有“中国人” 我认为,品育是真正的国风教育,因为先有“中国胃”,才有“中国人”。 在世界各地,人们常常通过味觉、口感等实现文化认同,找到归属感。对世界各地的华人来说,中餐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集体表述,是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武汉的热干面、河南的胡辣汤、蒙古族的手抓肉、朝鲜族的冷面……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以其传统饮食作为鲜明标签。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的基础功能是传承食物生产、制作的技能、知识与经验。中国传统饮食观念可以概括为“食医合一”。《黄帝内经》用“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说明食物与疾病的关系,要坚持“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医合一”的食疗方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之术,是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 北宋太宗赵炅曾问大臣苏易简:“食品何物最珍?”苏易简答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意思是食物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是好的,不应有过分的需求,即“适口”。 此外,有关饮食的民俗谚语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在民间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鲜明表达了饮食之于民生的重要;“食不言寝不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教化人们注重饮食卫生和个人修养;“食多伤身,气大伤神”“食不过饱,饮不过量”劝诫大众饮食要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