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物流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引领战略构建  

作者简介:
谢泗薪(1966-),男,湖南省冷水江市人,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一站),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二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物流管理;孙敏(1999-),女,江苏省淮安市人,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秦皓(1998-),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南通 226019)。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经济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在经济萧条却蕴含生机的后疫情时代,韧性经济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元素。以我国长江经济带为研究主体,利用沿江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韧性经济视角构建绿色物流引领功能框架,设计绿色物流引领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计算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结果发现,在时间上,2012-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较慢,经济增速变化不大;2014-2015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但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高速发展态势。细观之下,绿色物流引领下的从业企业韧性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加,供应链结构性发展的贡献度保持稳定,物流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偏低,总体呈现出重产业发展、轻绿色发展的特征。在空间上,各区域差异较大,主要呈现出长江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上游次之、中游相对滞后的不均衡空间格局。为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同行业物流企业及其他从业企业均衡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应基于韧性经济视角,构建包含纵向引领战略、横向引领战略、聚焦引领战略三大核心分战略,供应链全链条采用先进绿色物流技术、加强供应链信息平台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构建绿色制度环境、改进完善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引导物流企业低碳化转型、制定绿色物流发展规划、深化绿色物流人才培养八个具体方面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引领战略。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字号:

      长江经济带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涵盖沿江11个省市,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几乎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从1985年9月“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部概念,首次要求加快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开发,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到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再到2018年4月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11月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召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始终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定位,以构建沿江绿色生态走廊,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动上中下游经济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市场更统一、经济更协调的黄金经济带为战略目标,致力于形成长江下游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腾飞、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身”支撑、长江上游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的生机勃勃的高质量发展大好局面。

      特别是随着2021年4月《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发布,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地位愈发受到关注,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21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GDP高达24.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物流业作为绿色产业体系崛起,对“加速”和“润滑”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那些在遭受冲击后充满韧性的优秀物流企业,更是在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随着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从2008年的89.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00.1万亿元,物流业碳排放量也相应地从2008年的59.8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98.99亿吨,增加了65.5%,占全国碳排放量的比重明显增大,同时长江经济带各种能源密集型产业也飞速发展,其巨大的能源投入、粗放的运作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1]如何创新发展绿色物流,充分发挥绿色物流带头引领作用,增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韧性,实现立体经济的腾飞,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以及绿色物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多,但韧性经济视角下关于长江经济带物流绿色化成长与引领功能的研究却少之又少。

      扎曼(Zaman K)等[2]率先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研究欧洲国家规模经济、生态环境与绿色物流之间的关系,发现绿色物流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两者间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郭湖斌等[3]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两者间动态耦合协调水平,认为当前长江经济带物流增长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尚处于中级阶段,下一步应着力提升区域物流规模与层次,推动物流企业绿色化转型,以此促进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何双希[4]强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张(Zhang C Q)等[5]利用随机前沿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曲线出现了一个由递减到递增的转折点,碳排放效率也不断提高,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何(He S Y)等[6]强调发展绿色物流可以增强我国物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认为应培养绿色物流理念,引进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等;吴(Wu P J)等[7]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蔡绍洪等[8]认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应推动中下游产业向成渝双城经济圈有序转移,强化区域协同合作,选择低碳、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路径等;张晨等[9]认为,为促进苏州绿色物流发展,应出台相关政策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应推动物流包装、仓储、运输绿色化发展,应重视绿色物流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刘心缘[10]发现我国绿色物流管理在政策、人才储备两方面存在不足,并据此从现代物流体系、专业人才队伍、绿色物流管理、低碳新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绿色物流发展的一系列策略;赵京成等[11]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存在极大改善空间,认为当前亟待考量区域内各地区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化、差异化改进与完善,设计全链条绿色低碳方案,构建低碳高效物流运转体系,培育绿色物流高新技术人才;宋佳晋等[12]基于循环经济思维与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绿色物流是当前整个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业态模式,认为应遵循低排放、低消耗原则,把绿色物流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以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韧性经济研究方面,李连刚等[13]将韧性概念用于经济学研究,认为经济韧性即经济系统在面对内部市场与外部环境双重冲击时的抗打击能力,或通过转型迅速恢复至之前水平,甚至朝比之前更优更有效方向发展的适应调整能力;金凤花等[14]认为区域物流是区域韧性的子系统,是螺旋循环上升发展的,物流企业在提高自身韧性或抗打击能力的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韧性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具体特征及原因是什么,韧性经济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功能体现在何处,绿色物流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机制与带动方式是怎样的,如何从绿色物流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物流体系迭代更新方面构建引领战略?对此,本研究将基于韧性经济发展视角重点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引领战略。首先构建绿色物流引领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相关指标数据,利用改进的动态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排序与时空差异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的贡献度进行详细诊断,创建全新的绿色物流引领战略。

      三、绿色物流引领功能框架设计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明确指出,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应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先驱和标杆作用。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包含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的改进三方面内容。

      (二)韧性经济的新视角

      本研究结合霍林(Holling C S)[15]在系统生态学研究领域提出的韧性概念以及王开泉[16]的观点,将韧性经济界定为受扰动后能恢复到稳定状态的经济系统,即能够通过适应性调控和改变,持续激励创造与创新的富有效率的经济系统。

      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面对冲击,不同地区展现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不仅是因为各地受疫情冲击程度不同,更是因为各地经济韧性存在差异。参考栾浩等[17]、韩爱华等[18]的研究,结合本研究界定的韧性经济概念,得到2020年我国内地各省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程度与经济韧性(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