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22.05.010 现代西方汉学对孟子的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由刘殿爵和葛瑞汉(Angus C.Graham)发端,到70年代迅速进入一个小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即倪德卫(David S.Nivison)在孟子学各个方面的探讨,尤其是他关注了之前未获重视的一个问题,即道德哲学领域中道德行动的“意志无力”或“意愿漠然(懒惰)”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在中国的先秦儒家那里已经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仅仅是作为某种人事现象来描述的,是针对具体的事例寻求解决的方案,而非以普遍性的道德课题获取一般性的道德原则,这可能是先秦儒家道德叙事的一个特点。但我们今天反观原始儒家的道德叙事时,就应该尽量克服上述的缺陷,从普遍性的道德课题的角度去重构原始儒家的问题意识。 倪德卫在道德哲学领域中,以“意志无力”或“意愿漠然(懒惰)”为基本概念,对孟子以及更大范围的原始儒家思想进行连贯一致的逻辑推导,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道德伦理问题的体系架构。正是这种从普遍性道德课题的角度重构原始儒家问题意识的研究范式,既对后来西方汉学的孟子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信广来、万百安(Bryan V.Norden)和黄大卫(David Wong)等①,又对国内孟子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许多相关领域内,国内学者对倪德卫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积极回应。笔者也将从意志无力与道德认知的内在张力这个角度,重新反思倪德卫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一、古希腊与先秦儒家的“意志无力”问题 道德上的“意志无力”又称“意志软弱”,它关涉知与行的关系,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内在张力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也呈现了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张力,即我们在面临道德抉择和行动的关键时刻,突然陷入了缺乏行动力的境地,从而丧失了恰当抉择和快速行动的能力,任由自己追随不合理的欲望并放弃了道德认知给出的明智结论,在精神生活中进入一种随波逐流的颓废状态。因此,意志无力主要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在当代哲学中,意志软弱进而涉及行动过程(包括道德行为)中理性与理性之外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错综关系”②,这里的“理性”最核心的因素是道德认知。正如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所概括的,“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③。“自己较佳判断”即是理性或道德认知所确定的善好结论或论证,包括对具体道德情境的明察、对某一道德事件中当事人利益的恰当权衡,尤其是自己在这种道德情境下对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真正认知。然而当事人却“有意”不遵循这样的判断去做事,此“有意”也就说明了“知”成为了“意志无力”判定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意志无力的状态,首要的前提是他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又无法克服这种错误。如果一个人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的道德偏差,即便他总是在做不道德的事,他也不应被指为“意志无力”,原因就在于他缺乏道德的自知。 “意志无力”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所重视,但他们的表述方式与中国先秦儒家不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阿格莱翁之子列昂提奥斯在返回雅典城的半路上看到城墙边行刑场上摆满了被处死的身体,本来他对这些身体很厌恶,不想凑近去看,甚至转过身子捂着脸,但却又有强烈的想看一眼的念头,内心挣扎了许久,“最终,他被那一欲望征服,张开了他的眼睛,朝那些尸体奔去,‘你们两个就看吧,’他说,‘低劣的精灵,用这壮丽的画面满足你们自己!’”④这里的背景是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中的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从意志无力的角度去解读它。按照倪德卫的界定,“意志无力”是指“有时候,似乎是我断定我应该做某事,但又不能或没有控制那些促使我不去做它的诱惑”⑤。上述事例就是典型的意志无力,柏拉图强调的是灵魂欲望对理性的僭越,从而使得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在这个事例中,明显有“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的先在区分,应该做的事就是对死去身体以及对死亡的厌恶与躲避,不应该做的事就是对此的好奇以及对这种好奇之心的不知餍足。按照一般的道德行为预期,一个人应该克制后者以达到前者,但列昂提奥斯却表现出意志的软弱无力,最终以后者的方式行动。此处柏拉图还提到了愤怒的情绪,也就是说,当列昂提奥斯做出上述不应该做之事的时候,他对自己是非常愤恨的,这种愤怒之情即是激情或血气,它出自羞恶之心。柏拉图将欲望和理性的对立以及真正的冲突,视为这种羞恶之心的根源,即一旦欲望的力量压过了理性,激情或血气会自动产生对自我的羞耻和厌恶之情,从而促使人自觉地去调节欲望与理性的关系。但当意志无力出现时,激情或血气的作用会大幅度削弱,欲望与理性的调节就失去了来自意志的内在动力。柏拉图以灵魂三分的逻辑架构来解决意志无力问题,显然是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但柏拉图对意志无力是否真正存在,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知道或者相信存在比他现在所从事的行动更好的行动,同时他也可以选择这种更好的行动,那么,他就不会再继续做现在所做之事。‘做有失自己人格的事’完全是无知的结果,‘成为自己的主人’则是一种智慧。”⑥这与苏格拉底所坚持的“德性即知识”是完全一致的,无人自愿作恶,那些作恶的人是因为对什么好什么不好的无知,如果他充分认识到对他而言什么是真的好什么是真的不好,他就决不会去做那些对他明显不好的事。在柏拉图那里,道德认知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意志无力现象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