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简介:
邹利林(1984- ),男,湖北监利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治理研究,E-mail:zoull@igsnrr.ac.cn,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章丽君,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刘彦随(通信作者)(1965- ),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学、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E-mail:liuys@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国土空间功能是反映区域人地耦合关系和构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框架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两规”并行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界所提及,针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尚未报道。论文首先从文献溯源的角度指出,国外关于国土空间功能研究偏向于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侧重于创新既有的知识框架以指导阶段性的规划实践;其次,通过对国土空间功能分类测评、时空演化、动态权衡、模拟优化等内容的梳理发现,虽然该研究总体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针对当前特殊背景下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探索仍然较为薄弱,亟需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突破与现实需求开展相关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未来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一是全面生态化时代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论建构;二是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权衡机制;三是新型全球化视野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内容拓展;四是深度智能化支持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技术革新;五是深度人本化导向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念转变。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21-12-27

       引用格式:邹利林,章丽君,刘彦随.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功能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12-1324.[Zou Lilin,Zhang Lijun,Liu Yansui.Territorial space function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rom the past into the future.Progress in Geography,2022,41(7):1312-1324.]DOI:10.18306/dlkxjz.2022.07.014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在十八大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专门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工作。此后,相继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与行政机构改革标志着生态文明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新阶段、新形态与新目标。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1-2],其主要目的在于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通过底线管控、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3]。为此,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确保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国土空间功能是地域人地耦合关系的空间映射,也是架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功能的定位、区划与优化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先决条件[5-6]。近年来,中国学者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先行经验,对国土空间功能的分类测评、时空演化、动态权衡、模拟优化等内容展开了充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受困于长期以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思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土空间功能这一概念较少被学术界所“提及”,针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还较为薄弱,这显然难以指导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系统归纳和阐述,形成对国土空间功能的系统认知与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贯彻落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1 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过去:源起与发展

       1.1 西方国家关于国土空间功能概念的演进

       西方国家有关国土空间功能的概念雏形虽可上溯至古罗马时代,但真正具备现代规划学意义的空间功能直到20初期才在英美等国家出现。这一阶段空间规划以城市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重要内容,产生的诸多空间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如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首次从城乡结合的角度明确了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类型,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城市”理论规划要点之一在于功能分区明确,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则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主张将“密集”的大城市“疏散”为相关活动的功能集中区[7]。此后,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索逐渐完善了国土空间功能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城市区域结构理论对指导城市功能区划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伯吉斯(Ernest 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mer Hoyt)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hauncy Harris)和乌尔曼(Edward Ullman)的多核心理论等奠定了城市功能区划研究的理论基础[8]。21世纪以来,可持续城市化理念引导城市功能研究更多关注空间资源配置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如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空间分布及其功能效用受到极大关注[9]。与此相对,学术界对乡村地域功能的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相关成果对国土空间功能研究形成了较好的补充。具体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德国的“巴伐利亚试验”等乡村规划的开展,引起了学术界对农业多功能性、生态系统功能、乡村景观功能等问题的系统探索[10-11],倡导通过要素重组着力推动以振兴乡村为目的的乡村复兴运动(rural renaissance)[12]。迈入21世纪,基于典型案例认知剖析乡村功能转型成为主要范式,如Holmes[13]以多功能乡村转型理论探索澳大利亚乡村演变的复杂路径,Willemen等[14]基于景观功能分类量化荷兰乡村地区景观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西方国家对国土空间功能的研究以“城乡分割”为主要特征,但随着“逆城市化”“乡村后生产主义”等新问题与新现象的涌现,学术界意识到任何建立在单一地域之上的路径依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复杂问题[15]。于是,开始从整体性与系统性角度进行战略性国土空间功能区划与定位[16],注重遵循国土空间的自组织规律以恢复地域系统功能的韧性[17-18],通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实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19],这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国土空间功能研究的理论谱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