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建(1954- ),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E-mail:xjli@henu.edu.cn,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封 47500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郑州 450046)。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是一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思想的进展史。古代时期产生了以适应和利用地理条件发展经济活动的思想;近代时期经济地理学作为学术领域出现;现代时期I重视自然条件的利用,从国家需求角度研究生产布局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现代时期II从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角度切入人地关系,构建“点—轴系统”理论等空间结构理论,根据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提出调控思想;现代时期III结合主体功能区研究人地关系,注重产业集聚、都市经济区、农区衰退及振兴等问题。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演化可以梳理出3支脉络:①史志脉络通过历史文献对经济区位和地方差异的描述,逐步探究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海量的地方志,以实例支持人地关系思想。②从游记考察到现代考察和观测分析,为经济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发现手段。③国外引进脉络与多元思想本土化,带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后两支脉络逐渐融入前一脉络,以突出中国特色之趋势。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可对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提供3点启迪:①加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条件规律探索。②鼓励问题导向的批判性思维。③弥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弱项,如与整体论对应的还原论,与归纳法对应的演绎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DOI:10.11821/dlxb202208003

       修订日期:2022-04-25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地理思想发展历史的专门研究还十分稀缺。20世纪以来,国际上经济学对经济地理理论化具有较大影响[1]。这种倾向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经济地理学中地理性的减弱。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源远流长[2],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条件下,对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发展梳理,挖掘其背后的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关系的思想脉络,十分有助于强化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学特性,谋划生态文明下的经济活动空间,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与经济地理思想史相关联,地理学思想史[3-9]和经济学思想史[10]方面已有许多研究。其中有的著作章节论及中国经济地理思想[6-9],如刘盛佳[4]在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谈到了一些与经济地理有关的内容;胡兆量等[2]的研究中专列一节论及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思想。还有对近100年来经济地理学阶段性研究的文章[11-13],都很有助于本文研究。

       本文首先界定经济地理思想史范畴,随后分析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阶段特征,然后梳理贯穿各个阶段并承继下来的主题脉络,最后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地理研究思想的走向,并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1 经济地理思想史界定

       参照科学思想史定义[14]和地理学思想史[3-5]、经济学思想史[10]中的研究框架,科学思想史更突出科学概念及思想体系的演变,而一个国家某学科的思想史在此导向下,可突出不同历史时期实际出现的相关思想的具体变化历史。经济地理思想,包括学科形成前对各地经济活动现象的认识、差异的描述、特征的概括、原因的理解等,学科形成后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哲学思维、假设、定律、理论、方法、研究重心等[15]。具体一点,包括经济地理研究方向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的认识、特点归纳,对其背后原因尤其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特点、相关规律的探索,以及指导人们更好地利用地理环境,有效地、可持续地进行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思想等(图1)。

       经济地理思想史关注不同时期相关思想的关联,如早期阶段人们对地理环境和物产的认识和记述:记述什么地方有什么山水、植物、动物、矿物以及相应的作物种植、动物养殖,金属器皿的制造等(图1“在哪里”)。这些记述为之后认识物产的地域特点、物产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事实。从比较自然条件与物产、土壤与作物、水与农业、矿物出产地的差别,逐步得出规律性的解释(图1“为什么”)。这些规律性的发现,可用来指导实践,以使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更有效的经济活动(图1“怎么办”)。近代及现代经济地理思想,具有更多内涵,如经济活动与地理现象关系一般规律、经济活动区位及空间格局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思想、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经济地理成果的应用方向等。随着历史进步,经济地理思想逐步走向深入(图1)。

      

       图1 经济地理思想来源及层次

       Fig.1 Sources of the ideas on economic geography

       在该学科形成之前,古代哲学、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相关记述,是经济地理思想的重要来源。学科出现后,经济地理思想主要来自经济地理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此外,中国政府领导人的有些观点,含有经济地理思维,尤其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如孙中山[16]、毛泽东[17]、邓小平[18]、胡锦涛[19]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共享”思想等,都具有明确的经济地理指导意义。此外,在一些相近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中的一些分支(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也有一些研究对经济地理思想有所贡献。经济活动实践者(如企业家),在相关经济活动实施中,有不少涉及区位和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决策。他们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也成为经济地理思想的一个来源(图1)。

       2 经济地理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学者采用多种标准进行历史分期[3-5]。由于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与社会经济背景关联密切[3],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形成背景特点、学科发展状况、方法论变化等划分历史阶段。首先,依据中国历史分期标准及学科发展背景,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发展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主要阶段。再根据现代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发展条件、发展状况、研究方法和思想特点,将其分为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前20年3个时期(表1)。

      

       2.1 古代时期

       该时期始于先秦而止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籍常常包含有丰富的地理描述,其经济地理思想主要包括:

       (1)经济活动不同产业(如作物种植、畜牧业、自然物产、矿藏及采矿业、仓储、漕运等)的发生地及其各地差异(见《山海经》《管子》《禹贡》《史记》等)。也有一些文献的记述,隐含有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和经济地理区划思想(如《史记·货殖列传》《齐民要术》)。尽管几千年变化很大,但主要思想是人类如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有限利用进行经济活动。古代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以自然农业为主[10],自然农业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为基础,这种生产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地形等,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经济地理思想突出表现在人类利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适宜的作物种植[20-21]。在对不同地区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2000多年前人们就进行土壤分类[22]以及地理分区[27-28]。古人的土地研究思想被承继发扬,一直发展到现代经济地理中的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