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地理距离:网络外部性的视角

作者简介:
王艺晓(1995- ),女,广东茂名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E-mail:wyxgd95@126.com,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216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 200241);孙斌栋(通讯作者)(1970- ),男,河北阜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研究,E-mail:bdsun@re.ecnu.edu.cn,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216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 200241);张婷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216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以往研究对于距离在网络外部性影响城市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所知甚少,而且多关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正面效应,对城市间竞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的负效应缺少分析。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空间的视角,以城市群内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例,建立一个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来揭示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网络外部性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强度随着远离城市群核心城市而上升,互联网渗透率和列车网络中心度会显著地强化这一效应;②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随距离变化的机制在于竞争效应比协同效应对地理距离更加敏感,从而衰减更快,因而靠近核心城市的城市在生产性服务功能上遭受了“集聚阴影”,而远离核心城市的城市在功能上更多的受到了协同作用的支撑。本文结论为推进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DOI:10.11821/dlyj020211066

       录用日期:2022-06-06

       1 引言

       分工协作是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其中,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关键,即城市专注于制造功能、生产性服务功能还是其他功能。因而研究城市功能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城市功能受城市自身特征(比如城市规模)和外部因素即城市网络两方面影响。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交通基础网络完善,城市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间相互影响或者说城市网络对城市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网络的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网络外部性,它是一种外部经济,是源于网络行为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积极面来说,可以通过互补关系和合作中的协同效应来获取规模经济[1]。

       在网络外部性影响城市分工的过程中,已有文献显示,区域市场规模、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连接、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位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市场规模越大,区域分工水平越高[2]。区域市场规模大通常意味着城市间的互动机会多,网络外部性越强,通过Alonso意义上的规模借用有助于促进城市间分工[3,4]。市场规模大也更容易达到某种城市功能的需求门槛以及达到本地市场效应[5],支撑城市功能。城市间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连接有助于增加城市之间的可达性,降低匹配和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要素流动和城市网络的形成,从而支撑城市间分工[2,6]。尽管城市网络强调的是城市间功能关系,似乎与地理空间无关,但其实仍然受到距离影响。城市间地理距离会通过影响城市间要素流动成本或者互动成本而影响城市间分工。如Alonso[3]所描绘的小城市的居民可以使用周边大城市的消费娱乐设施的现象,因而部分文献在测度网络外部性时考虑了距离因素[7-9]。

       生产性服务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总结已有研究,在城市网络外部性影响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甚至城市功能这一研究方向上还存在有待深入探讨的薄弱之处。首先,尽管以往研究在测度网络外部性时考虑了城市间距离,但是对于距离如何影响包括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在内的城市功能及其分工却所知甚少,本文补充了空间的视角来深化认知网络外部性综合影响的空间特征。其次,以往研究更加强调网络外部性所带的积极效应如规模借用,对于城市间竞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消极效应如“集聚阴影”关注远远不够[10]。竞争和合作是企业间常态,城市是企业空间载体,城市间同样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11,12]。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应该包括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最后结果应体现两种效应的权衡。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完整的,才能增加网络外部性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度。

       为了弥补上述文献的不足,深入揭示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网络外部性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推导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城市群尺度内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随着地理距离变化而发生演化的规律假说,综合网络外部性的正负两种效应对其中的作用机制加以解释,并展开了计量实证检验。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2.1 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从本地到跨越边界

       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在本文中是指城市为非本地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能力,体现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往研究多以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8]、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13]、白领与蓝领[14]的结构比例关系来研究城市功能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是一种可贸易的中间投入服务,这一比率越高,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中,在满足本地需求之外,存在更多盈余去服务外地,城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就越强,从而体现出城市在生产性服务功能上的结构优势,抑或是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中心性。随着城市间的联系紧密,城市间的功能分工趋势日益明显。城镇体系的研究视角从等级制的中心地理论转向关系制的城市网络[15,16],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城市相互作用并且城市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城市在生产性服务环节具有优势,那么它对区域主要提供生产性服务功能;反之,如果一个城市在生产制造环节具有优势,那么它对外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产制造领域。

       影响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它也可以承受大城市中较高的土地租金,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需求程度较高,大城市通常能满足该需求,而制造业工厂无法支付足够高的工资来补偿大城市的较高的拥堵成本,他们会搬走并聚集在大城市附近较小的城市[17,18]。这种按城市规模进行功能分工的现象在城市间联系密切地区很普遍,因为这些地区有较低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按照这个逻辑,大城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功能对外输出生产性服务,而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等功能而具有较弱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对外输出生产制造服务。但这样的考虑是不全面的,中小城市承担较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在伦敦周边的雷丁和剑桥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中等程度的全球联系[19]62,美国也有经济总量不大但专门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保险中心[20]。

       2.2 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