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双修”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

作者简介:
曾灿(1987- ),女,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村镇保护与规划研究,E-mail:286197762@qq.com,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沙410081),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410022);刘沛林(通讯作者)(1963- ),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研究,Email:liupeilin@126.com,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沙410081),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长沙 410022);左裕林,李伯华,曹扬意,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 421002)。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内容提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寻求乡村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在厘清乡村聚落物质要素修补与非物质要素修复的聚落“双修”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通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人口”“土地”“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及建设,来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振兴路径:对标双修、绿色发展以振兴乡村生态;六位一体、文化繁荣以振兴乡村文化;高效输出、对口回流以振兴乡村人才;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以振兴乡村产业;三治融合、多元共建以振兴乡村组织。以祁东县沙井村规划实践为例,从人、生、文、地、产、设等六方面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以达到修复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社会朝气、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进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步入“现代化陷阱”[1],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以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2004年后,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3],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乡村重构和功能转型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特征[4]。中国社会全面深刻的转型,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6]。因而寻求乡村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的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

       国外关于乡村振兴及其相关研究体现在振兴主体、振兴影响因素及个案研究中,如日本乡村振兴及当代乡村发展中农村复兴与改革组织的作用较大[7],Greene[8]认为农业多元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要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因素方面关键是农民自主创业觉悟[9]。个案研究方面:张立[10]分别对东亚地区、日本等国家的农村振兴规划设计和落地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与介绍。理论方面:Liu等[11]、Bai等[12]从乡村发展和全球治理视角出发,基于实务或研究领域探讨乡村振兴有关的理论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国内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等角度对乡村复兴进行探讨。自十八大来,学术界开始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内涵、原则、基本目标、路径等基础理论[13]。如张强等[14]从指导思想转变、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调整、发展要素单向流动改变等方面阐述其重大意义;张京祥等[15]认为乡村振兴是对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升华,其内涵包括“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余侃华等[16]从技术的视角探索振兴路径,认为应以村民的需求为切入点,构建基于“人—技术—乡村”逻辑的技术路线。“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农村土地流转、乡村基层治理等主题展开探讨[17,18]。如李琳[19]以生态文明为背景探索山地乡村振兴的路径,认为应发挥乡村优良的自然环境本底和自身的区位特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塑造特色产业链。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大多从乡村振兴某一方面展开[20,21],从综合全面的视角探讨乡村振兴路径的成果还不够丰富。面对当前乡村转型发展的新格局[22],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目标,厘清乡村地域系统下聚落“双修”的理论内涵,以沙井村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乡村的现实困境、振兴策略的总体逻辑和复兴路径纳入聚落“双修”的理论框架内进行深入探讨与全面构建,以期为改善乡村资源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促进乡村活化复兴提供实践经验。

       1 聚落“双修”与乡村振兴

       1.1 乡村地域系统与聚落“双修”内涵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特点[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乡村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指导思想的“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其本质是改善城市生态及人居环境更新改造,而这一手段同样适应乡村转型,但内涵有别于“城市双修”。传统聚落转型过程中,聚落“双修”强调“景观基因修补(显性基因)”与“文化基因修复(隐性基因)”,即对乡村生态环境、建筑、产业布局等景观基因进行修补,对传统文化、生活传统与信仰等文化基因进行修复[23,24]。因此,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聚落“双修”致力于乡村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修补与修复,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乡村土地要素空废化、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村落山水环境污损化及乡村贫困区深度贫困化[4]等人、地、产、文、生难题,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路径(图1)。“物质要素修补”一是对产业结构、用地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二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为对象[17],既修复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又修复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与服务能力[25]。“非物质要素修复”主要指人文要素修复,一方面在城市文化入袭的大环境下,挖掘活用文化资源,引导塑造乡村风貌,促使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得以重视、保护与延续;另一方面合理调整乡村人口结构,强化基层治理,实现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聚落“双修”拟从“文、生、人、地、产、设”等方面解决乡村问题,塑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农村。

      

       图1 聚落“双修”内涵与乡村振兴

       Fig.1 The connotation of settlement "double repai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1.2 聚落“双修”与乡村振兴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