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急转衰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增速放缓期。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消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突显。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科技支持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拨款3700亿元用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该政策的刺激下,企业显著提高了研发投入水平(Zheng等,2018)。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Solow,1956)。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力量主导了企业的研发创新,并且呈现出研发投入的顺周期性,即企业研发投入在经济扩张期往往比经济紧缩期更多(Barlevy,2007)。然而,在本文的样本中,经济紧缩期和经济扩张期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分别为0.019和0.017,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逆周期性。本文基于中国制度背景,从政府扶持的角度考察经济周期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以期揭开这一谜团。其目的是检验在一个转型经济体中,政府在企业研发创新周期性变动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国家在不同经济阶段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建议。 在理论上,现有研究认为创新活动会受到融资约束、创新外部性、经济周期持续性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顺周期特征(Himmelberg和Petersen,1994;Barlevy,2007;Ouyang,2011);而另一些学者则基于“机会成本假说”提出企业研发投入的逆周期性,即在经济紧缩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研发机会成本减少,导致企业创新活动增加(Schumpeter,1939;Aghion和Saint-Paul,1998)。现实中,企业研发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并承担巨大风险,因此,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提供资金和分散风险。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决策具有更大的调控能力,政府在我国科技体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Liu和White,2001),这一特殊制度背景决定了政府在中国企业研发创新中的引导地位。进入经济增速放缓期以来,为实现经济复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行科技扶持政策。政府向企业进行研发补贴是政府引导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直接的资金来源,而且还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强烈的支持信号,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后续研发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研发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政府扶持假说”,即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在经济紧缩期,政府为激发实体经济创新活力,会增加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进而导致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政府研发补贴和企业研发创新存在逆周期性。 本文以2006-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经济周期下,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补贴效率的差异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扶持企业研发创新,且政府的补贴扶持存在逆周期性,使得企业研发投入也呈现出逆周期性。这两种逆周期现象在国有企业、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和低市场化地区表现更明显。在研发补贴效率方面,我们发现,经济紧缩期下的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强,经济紧缩期和扩张期,研发补贴都能够促进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然而,相对经济扩张时期,经济紧缩期的研发补贴转化为专利数量明显下降,但其对专利质量的提升作用却明显增强,说明与其他时期相比,政府在艰难时期的研发补贴能够促进企业向高质量创新发展。此外,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还采用了其他衡量经济周期和研发投入的方式,考虑了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所得结论保持一致。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首先,现有文献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周期性变动及其产生机理存在分歧,一部分研究指出企业研发投入具有顺周期性,另一部分研究也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研发投入的逆周期性。本文基于我国新兴市场下政府管制的制度特征,提出“政府扶持理论”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研发创新的逆周期性,从新的视角丰富了经济周期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理论;其次,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经济周期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丰富了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交叉研究;最后,本文发现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因产权性质、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对深入理解政府与市场在企业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优化中国创新体系与机制,提升创新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后面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与讨论;第六部分是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回顾 (一)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变动 自Schumpeter(1939)首次提出创新活动集中在经济衰退期以来,研发活动的周期性变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研发投入周期性变动的文献中,存在逆周期与顺周期之争。Aghion和Saint-Paul(1998)认为研发投入呈现逆周期变动,他们首次提出机会成本假说,指出企业需要在生产活动和研发活动之间分配资源。在经济紧缩期,由于生产活动利润率下降,研发活动机会成本降低,理性的管理层应当选择集中在经济紧缩期进行研发活动。然而,机会成本假说并未得到现实中实证证据的支持。西方学者基于发达市场的经验证据表明研发投入呈现顺周期变动。例如,Barlevy(2007)发现美国企业创新活动集中在经济扩张期。Geroski和Walters(1995)利用英国重要创新专利数据发现,研发投入呈现顺周期变动。针对创新活动的顺周期现象,西方学者从融资约束和市场需求角度给予了解释。Aghion等(2012)提出“融资约束假说”,认为研发活动需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投入,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美,使得企业在经济紧缩期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他们利用1993-2004年法国企业研发创新数据发现,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强,研发投入越容易表现出顺周期性。Judd(1985)和Shleifer(1986)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活动获得的利润不仅被自身占有,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模仿企业的新产品分享利润。在经济紧缩期,萎缩的市场需求使得企业研制新产品无利可图,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研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