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缓解家长焦虑、促进教育向本质回归而使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2021年的开学季,全国各地要求落实“双减”政策。这无疑是最接地气的教育改革,但家长的认识如何,行动是否符合“双减”的本意,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效。我们认为,家长只有对自身的“位”有了透彻的认识,对自己的“为”有了自觉的方向,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负担得到减轻,从而让“减负”走向深处,落在实处。 一、“双减”中的家长之“位” 总体上看,家长之“位”主要是指家长对“双减”的认识。家长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会对“双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理解“双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2021年7月底,“双减”文件重磅落地,与此同时,各地也迅速采取配合行动,这一系列举措在家长圈里激起了千层浪。家长们普遍关心,新政出台后到底会给孩子的未来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促进教育公平,还是会拉大教育的不公平?事实上,这次“双减”改革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以及对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标志着我国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育人本身,学校和家庭再一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这是对教育公平的重大回归,它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凭借在校外培训机构获得学业优势,挤占其他群体学生阶层上升机会的可能,是让教育在社会分层中发挥公益性作用的真正体现。因此,家长们对“双减”是否会带来新的不公平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2.理解“双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双减”文件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令人期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但9月份开学后,不少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效果未尽如人意表现出情绪,一些家长似乎没有感觉到“双减”政策带来多大的变化,比如对“5+2”课后延时服务满意度不高,认为没什么效果;教师们大多数还是仅仅在辅导作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延长了孩子们的在校时间等。这些都是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理解不深、急于求成的表现。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在校生1.56亿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义务教育国,对我国涉及面如此广泛且深入的教育领域进行重大变革,国家的方略是“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这表明,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在全国所有地方都完全施行到位,尽善尽美。一部分家长产生的意见,还是对“双减”政策需求迫切、期望一蹴而就造成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各类学校的延时服务一定会开展得更好,丰富多彩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在艺术、健体等素养课程中提升品位,最终赢得家长们的赞赏。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施行相信也是如此。 3.真正深刻认识到何谓孩子的成长 目前,主流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才是促进学生成长的真正内涵。学生之所以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除了其他客观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压力较大。“双减”政策的推进,促使教育方式回归本源,让育人目标回归初心,提醒并督促我们在关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走向,因为“一个人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看待世界、认识问题、正视客观事实”。这个“减”字的落地,助力家长改变育人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走出应试教育误区;助力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育人先育心”。这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消除短视化、功利化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双减”政策的落地。 4.透彻体悟家长对孩子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育兴起后,父母在子女教育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父母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正确的位置。家庭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绝不仅体现在对孩子学业的促进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国家实行“双减”,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恰恰需要家长充分发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作用。 根据江苏省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父母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大,“学校及老师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小。在压力来源的排序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均将“父母要求”排在第一位。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压力越来越重。由此可见,家长对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教育专业化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也无论家长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家长都一定要牢记自身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不可抛离的责任。现实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无言的托举,无论孩子处于人生中哪一个阶段,父母都应倾注心血去关注他们、教导他们,一定要做到“到位”而不“缺位”,才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双减”中的家长之“为” 家长之“为”,主要是指家长在“双减”中的具体行动。家长在“双减”中能做到以下四点,应该说是较好地履行了家长的职责。 1.提升家长育才的境界 各种不断兴起的浪潮退去,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成长成才的内核从来都不只是分数与成绩,而是很多应试范畴以外的东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我实现的追求、对真善美价值的信仰等,这些才是孩子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它是无法通过校外培训获得的,只有格局大、境界高的家长才能真正培育它们。怎样教孩子做人?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孩子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健全的人格是关键因素。家长抓住孩子成才的“根”进行教育引导,则会事半功倍。具体来讲可以包括四点:(1)帮助孩子认识到,人生目标和理想是孩子成才的“灯塔”;(2)坚强的意志是孩子成人成才的“保险”;(3)乐观自信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催化剂”;(4)正确对待他人与自己是孩子一生快乐、幸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