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5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2)04-0022-09 罗马尼亚王国的最初领土只有13.7万平方公里,人口750万(92%是罗马尼亚人),是一个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的东欧小国。一战中罗马尼亚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待价而沽,同盟国许诺帮助其获得沙俄的比萨拉比亚,协约国开出的则是奥匈帝国的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Banat)。罗马尼亚最终选择了协约国。巴黎和会上罗马尼亚如愿获得英法承诺的10.2万平方公里匈牙利领土(约占匈全部领土的31.7%,人口约520万),以及保加利亚在一战中夺取的南多布罗加及其周边共1.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加上之前趁俄国内战夺得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领土增加至29.5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900万(71.9%是罗马尼亚人)。新的“大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语:Romania Mare)实现了将罗马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都纳入其中的国家目标,成为和波兰一样的东欧新兴强国。凡尔赛体系大幅伸张战胜国权益的同时,严厉惩罚和削弱战败国及意识形态上的敌人。除割让给罗马尼亚的领土外,保加利亚还丢掉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夺取的大部分马其顿领土,匈牙利则失去了斯洛伐克、喀尔巴阡鲁赛尼亚(Carpathian Ruthenia,今乌克兰西部)、克罗地亚等历史上的领地,剩余领土只有9万平方公里(约为战前的28.6%),人口650万(约为战前的31%,其中300万是匈牙利人)。苏俄1918年3月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失去了沙俄1/4的领土和1/3的人口。德国在西线战败后苏俄立刻宣布《布列斯特条约》无效,第二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也废除了《布列斯特条约》。但波兰、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在英法支持下均宣告独立,俄国的所失已无法更改。 三国(即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均不满自己在一战后的遭遇,他们和主要战败国德国一起成为新的“修正主义”国家,希望借助冲突或战争“收复国土”。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对凡尔赛体系认定的欧洲政治地理边界做出重新划分。匈牙利认识到欧洲权力格局已发生变动,积极寻求德国为首的“修正主义”国家支持其领土要求。11月2日德意在维也纳对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争端作出仲裁,匈收回1.2万平方公里领土,人口100万(其中多数为匈牙利人),此即第一次维也纳仲裁。1939年2月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东欧最早站在轴心国一边的国家。保加利亚吸取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一战失利的教训,力争收复领土的同时,以不被再次卷入战争为第一要务。保总理基奥西瓦诺夫(Г.И.Кьосеиванов)1939年4月19日向驻外使馆下达秘密指令,明确指出“保奉行并将一直奉行独立自主且不使本国承担任何义务的政策”,“不顾政治考虑加入民主国家反对极权国家对我们是不可能的”。①8月23日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这让一直游走在苏德之间的保加利亚松了一口气。基奥西瓦诺夫对德国驻保公使表示:“条约的缔结让原来那些反对与德国协调行动的人相信,保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②9月18日苏联驻保代办报告:“保国内以从未有过的欣喜欢迎苏联政府做出的红军越过波兰边境的决定。……基奥西瓦诺夫向我表示,若波兰没有成为强国的实力却一心想要成为强国,这样的国家毫无疑问要被消灭。”③波兰被瓜分后,“大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也岌岌可危,布加勒斯特决定选择德国作为自己的新庇护国。1940年3月两国签署经济担保条约,罗马尼亚成为德国最大石油供应国。1940年夏德国完成对西欧的军事征服,凡尔赛体系已不复存在,苏、匈、保三国发起对“大罗马尼亚”的联合肢解:苏联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夺走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匈牙利通过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收回北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签署《克拉约瓦条约》收回南多布罗加。 “大罗马尼亚”的建立和肢解是欧洲国际关系中一个典型又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凸显了地缘政治规律在20世纪上半叶中东欧局势演进中的深刻作用。各国学者对此事非常关注,从大国干预和强权政治、罗马尼亚国内政治斗争、东欧根深蒂固的民族宗教矛盾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④本文以已经公开出版的档案集为基础⑤,分析了三国肢解“大罗马尼亚”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幕后考虑及相互间折冲樽俎的复杂外交,此事也是苏德从准盟友向潜在之敌转变的分界线。 一、苏联吞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0年2月苏联主动向罗马尼亚建议,以乌克兰境内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领土交换对多瑙河入海口特别是苏利纳(Sulina)和康斯坦察(Constanta)两港的控制权,双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后者并未同意。⑥3月29日莫洛托夫公开提出比萨拉比亚问题,第二天罗驻苏公使对莫洛托夫的发言向国内作了摘报:“我们与罗马尼亚没有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因为苏罗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比萨拉比亚问题,尽管苏联从未提出过武力收回比萨拉比亚的问题,但我们也从未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吞并。”⑦4月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和外高加索军区加强了针对罗马尼亚的战备和调动,5月基辅军区所辖部队开始向苏罗边境集结和动员。6月7日在苏日诺门坎军事冲突中表现出色的朱可夫被任命为基辅军区司令,6月13日他和苏军领导人一起与斯大林、莫洛托夫讨论了对罗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基辅军区和敖德萨军区收到命令组成南部方面军,朱可夫任司令,要求“6月24日22时前完成部队动员和集中,准备发动决定性的攻势消灭罗马尼亚军队并占领比萨拉比亚”。⑧ 军事部署完成后,苏联马不停蹄地展开外交手段。6月22日法国投降,第二天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表示,苏联将要求罗马尼亚“以和平方式交出”比萨拉比亚和“乌克兰人生活的布科维纳地区”,如果罗马尼亚不同意,“苏联将用武力解决该问题”。舒伦堡承认苏联有此权利,但他认为苏联不应率先发难,最好是在第三方(如匈牙利、保加利亚)也提出对罗领土要求并得到解决后再行动。舒伦堡还强调,德国的石油严重依赖罗马尼亚。莫洛托夫承诺保证德国在罗的经济利益,强调比萨拉比亚对德并非新问题,希望尽快得到德国政府的回复。⑨苏德1939年8月签署的秘密协定中,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波兰东部被明确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对比萨拉比亚虽然未作出明确划分,但德国承认对“这个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兴趣”。得知苏联的要求后,希特勒要求签署苏德密约的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对此作出解释。后者提交的备忘录中指出:他在莫斯科签署苏德密约时“决定不公开承认俄国人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因此在书面协议中选择了通用的措辞”,即德国“在政治上对东南欧不感兴趣”。据此,“苏联认为德国对整个东南欧直至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领土都不感兴趣”,“但海峡问题不包括在内,当时并未讨论过该问题”。里宾特洛甫建议有条件地满足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⑩6月25日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转告了德国政府的最终回复:“完全承认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权利及对罗提出该问题的时机”,“准备支持苏联并对罗施加影响”;鉴于“布科维纳是一个新问题”,“不提出这个问题会极大缓解和平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的难度”。莫洛托夫称布科维纳“是统一的乌克兰所需最后部分,苏联政府认为与比萨拉比亚一起解决该问题非常重要”。德国对苏联收回比萨拉比亚的支持已经满足了其最大期望,担心继续在布科维纳问题上纠缠会掣肘苏军的行动,第二天莫洛托夫对舒伦堡表示,苏联的要求将只限于北布科维纳和切尔诺维策(Черновицы,即切尔诺夫策),以及相应地区的铁路。(11)当晚22时莫洛托夫召见罗马尼亚公使并递交照会:“1.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2.按照照会所附地图的边界将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苏联政府希望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的当前建议,给和平解决苏罗冲突一个机会。苏联政府期望罗马尼亚政府在27日内作出回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