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东和平倡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艾仁贵,河南大学 以色列研究中心/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艾仁贵,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以色列史。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面对阿犹民族冲突的不断升级,20世纪20年代初,以马丁·布伯和犹大·马格内斯为代表的一批犹太知识精英提出阿犹两个民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组建双民族国家的构想,具体内容包括:“犹太精神中心”优先于犹太国家;调和历史权利与自然权利;对等、对话与非暴力;“闪族大联合”与东方复兴。这一构想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乃至英国委任统治当局中间催生了不同的反应。由于无法得到阿犹双方的支持,双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巴勒斯坦作用有限,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沦为被遗忘的“中东和平倡议”。这种颇具理想色彩的和平主义思想代表了犹太知识分子的良知,也是在公正、平等基础上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最初尝试之一。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字号:

       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2.0050

       阿拉伯与犹太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旷日持久,从20世纪初延续至今,仍未止息。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曾出现过一种提倡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和平共存的双民族构想(bi-national idea),这种思潮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犹双民族联邦制国家。从概念上说,“双民族主义”(bi-nationalism)指“某个国家中有且只有两种民族文化被赋予优先地位,它们在资源分配、权威地位和国家象征等方面享有合法权利”。①在很大程度上,双民族主义代表着对某个国家内部弱势文化的承认和尊重,有助于调和不同群体的矛盾。现今国际上实施双民族原则的国家有瑞士、加拿大、比利时等,其中瑞士被公认为双民族联邦制国家模式的成功代表。

       20世纪上半叶,有关巴勒斯坦的未来政治走向大致存在四种选择:其一,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二,巴勒斯坦成为犹太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三,巴勒斯坦分治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其四,巴勒斯坦成为一个双民族国家。②在这四种选项中,双民族国家的主张最不被看好,但它代表了阿犹两个民族友好共处的和平愿景,也是符合双方民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阿犹双民族构想的倡导者认为,建立单一的犹太国家或阿拉伯国家必定导致无休止的冲突,解决阿犹民族矛盾、实现持久和平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个双民族国家。阿犹双民族构想作为主要由知识精英提出的政治主张,虽然从一开始就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对该问题本身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③本文拟对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巴勒斯坦的双民族构想进行探讨,具体围绕阿犹双民族思想的萌芽、倡导双民族构想的主要组织及其活动、双民族思想的核心内涵、有关各方的态度等方面展开,并探究阿犹双民族构想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一、阿犹民族矛盾激化与“双民族”思想的萌芽

       在欧洲反犹浪潮的压力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犹太人选择移居巴勒斯坦故土。在移民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复国主义者把巴勒斯坦视为一块“空地”(empty land),强调他们是“没有土地的民族回到没有民族的土地上”,④忽视了当时占巴勒斯坦人口绝大部分的阿拉伯土著居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在《犹太国》中,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蓝图进行了系统勾勒,但他既没有提及当地的阿拉伯人,也不关注后者对于这块土地的权利。⑤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将自己视为现代、文明、进步的欧洲人,而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斥为原始、野蛮、落后的中东民族,学者阿维·施莱姆指出:“尽管犹太人起源于东方,但他们在文化上、道德上、精神上属于西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仅意味着犹太人返回其精神故土,而且体现了西方文明在东方的分支或移植。这种世界观被转化为一种犹太复国主义的地缘战略概念,通过与欧洲殖民主义结盟来对抗东地中海的所有阿拉伯人。”⑥

       在第二次阿里亚⑦(1904-1914年)之前,数量不多的犹太定居点民众与巴勒斯坦阿拉伯土著居民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友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瓦解,英国成为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者,英国委任统治当局一开始执行偏向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允许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由于犹太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犹太定居者与阿拉伯居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随着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在巴勒斯坦的发展,当地的阿拉伯人在各个方面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发起大规模罢工和抗议活动,要求英国禁止犹太人的进一步移民活动。⑧为了反对《贝尔福宣言》的亲犹政策,1920-1921年,阿拉伯人发动了一系列骚乱。在此形势下,以修正犹太复国主义创始人亚博廷斯基(Zeev Jabotinsky)为代表的强硬派犹太人,主张用军事手段回应阿拉伯人的暴力行为,迫使阿拉伯人接受犹太人的大规模移民,这种主张在1921年的阿犹冲突后得到了许多犹太人的支持。为了反对亚博廷斯基的强硬立场、缓和阿犹民族矛盾,并争取阿拉伯开明人士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一些主要来自中欧国家的犹太知识分子,认为巴勒斯坦属于现在和曾经生活在那里的民族,主张建立双民族国家,来寻求阿犹两个民族在巴勒斯坦的和平共存,这种观念被称为阿犹双民族构想。

       阿犹双民族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在巴勒斯坦萌芽,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成为双民族构想兴起的重要国际背景。一战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导致各国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情绪,裁军和限制军备的呼声此起彼伏。国际性的和平组织纷纷发展起来,例如欧洲的国际联盟协会、费边社、国际反战协会等,美国的国际和解联谊会、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防止战争全国理事会等,其中许多协会在欧美多国设有分支机构。⑨欧美国家的和平主义思潮也影响了巴勒斯坦地区,当地许多犹太知识分子从欧洲和美国移民而来。从来源地看,双民族主义的提倡者绝大部分是来自中欧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希伯来大学首任校长犹大·马格内斯(Judah Magnes)和哈达萨组织创始人亨利埃塔·索尔德(Henrietta Szold)来自美国以外,其他人基本都来自中欧地区,⑩例如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雨果·伯格曼(Hugo Bergmann)和厄内斯特·西蒙(Ernst Simon),历史学家汉斯·科恩(Hans Kohn),农学家哈伊姆·卡拉瓦斯基(Chaim Kalvarisky)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