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的医生每天都会接诊到各种原因导致肝病的孩子,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遗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疾病发现有早有晚,有些孩子过来就诊时已经出现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令人扼腕叹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生化工厂,负责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的代谢,合成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解毒和灭活有害物质,分泌胆汁酸及胆红素等。 肝脏承担着这些繁重的工作,但它性格内向低调,默默工作,能吃苦耐劳,所以轻度的肝损害不会有明显的不适感。 如果不重视肝脏健康,让肝脏一直处于“过劳”状态,就可能出现疲劳、乏力、厌食、呕吐、腹痛、黄疸、水肿、腹水等症状,甚至悄悄地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如果严重透支肝脏能力或损害肝脏细胞,引起肝脏“罢工”,则会出现肝功能衰竭,威胁生命。 家长该如何呵护好孩子的“心肝宝贝”,早期发现肝脏疾病,积极干预,改善预后呢? 建议家长注意做好下面三件事。 1.定期体检 2岁的圆圆在入园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升高。他平时能吃能睡,发育正常。家长带他来医院门诊检查,结果发现孩子血液中铜蓝蛋白明显减低,24小时尿铜升高。于是,医生又做了一系列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他是一名肝豆状核变性的小患者。因为发现早,孩子仅有轻度转氨酶升高,没有出现肝硬化、神经精神症状,只需要接受饮食及锌剂治疗,恢复效果会很好。 定期体检是评估身体状况的好方法,成人体检的接受度很高,而孩子的定期体检却经常被忽视。其实,因为孩子不善于表达身体感受,且个体对于疾病的耐受度不同,要全面掌握他们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必不可少。定期检查肝功能、做肝脏彩超,按时检查乙肝六项等,能早期发现症状前肝病,让孩子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2.不滥用药物 7岁的童童也是一名转氨酶升高的小患者。半个月前,他因为发烧、咳嗽,在家长指引下连续一周服用了小儿氨酚黄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C银翘片等。虽然没有再发热,但出现了食纳减退、尿色变黄、皮肤眼睛发黄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童童已经有了肝损害,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在接受一系列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后,医生予以解毒护肝治疗,童童的食欲慢慢恢复,皮肤、眼睛黄染也消退了。其实,童童这次肝损害的罪魁祸首是药物,因为小儿氨酚黄那敏、维C银翘片里面都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药物叠加使用导致了药物性肝炎。 经肠道吸收和静脉输注的大部分药物,都是在肝脏里面代谢分解的。额外使用药物本身,已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如果再超剂量、超适应证使用药物,肝脏会因为负荷太大出现异常,表现出转氨酶升高、黄疸,甚至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所以,我们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不必要的药物尽量避免,不要滥用药物。 3.适度养肝 10岁的小虎因体重增长迅速来医院检查。小虎平时喜欢吃肉类、土豆,不喜欢吃绿叶蔬菜,还经常吃蛋糕、面包,喝奶茶,因为越来越胖,也就越来越不喜欢户外运动了,只爱待在家里看电视、玩平板电脑。近一年,小虎体重增长了5千克,同学都叫他“小胖墩”。检查发现,小虎的肝脏也“胖”了,出现肝脏增大及肝脏脂肪变性,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偏高。小虎被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我们给小虎制定了饮食运动方案,要求他“管住嘴、迈开腿”,逐渐降低体重。通过长期管理,小虎最终达到了正常体质指数。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平时养护肝脏都很重要。疲劳熬夜、嗜好烟酒、不良饮食、超重肥胖等都是肝脏的健康杀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最佳的护肝策略。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早睡早起、不熬夜、多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运动。饮食方面主张低脂低碳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少吃腌制、熏制食物。虽然养护肝脏并不依靠长期用药,但如果已经出现肝损害,须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复查,避免不适当的用药造成肝损害进一步加重。养肝得法,肝脏得到休养生息,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身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