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集汉墓位于江苏徐州工业园区大吴街道白集社区,由祠堂、墓室和墓垣三部分组成。墓室坐北朝南,被墓垣围绕,与祠堂处在一条垂直的轴线上,分前、中、后三室,中室另附有左右两间耳室。墓室共有汉画24幅,画像保存比较完整清晰。近年来,汉墓中的一幅图像(图1)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幅图像在西后室(大墓室)入口处,画面分为两格,上部墙上开了一扇窗,窗宽0.50米,高0.30米,刻有直棂。窗下刻有楼屋一座,楼下正屋中刻“宾主宴饮图”。宾主分列两侧,左为主人,伸手向客人敬酒;右为宾客,合掌于胸前,向主人致谢。中间对置一樽、一案,樽中有勺,案上有器皿。主人身后有一组乐队为宴饮而演奏。乐队共三人,一人做弹琴姿势,一人手持吹奏乐器,一人合掌胸前,似在歌唱。一小儿趴在梁上观看。屋脊四周有四只瑞鸟栖息,以表示吉祥之意。楼上阁楼里门窗半开,有一人只露出头部,似乎向着画面外观望。很多前来考察白集汉墓的学者都对此图像表现出好奇:这个人物是什么身份?与这座墓葬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这也许是“窥窗”。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此展开真正的研究。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与研究后认为,这个图像很可能与先秦时期的尸祭图像有关,这座墓在进行安葬时应是举行过一次具有巫术性质并符合昭穆制度的尸祭仪式。由于此图位于该墓西后室的南部,窗户连接两室具有相通作用,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暂称此图为“南窗图像”。
图1 白集汉墓南窗画像(西后室入口处)拓片作者藏 一、“亲亲故尊祖”的尸祭仪式 汉代墓葬画像里所绘制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甚至是更理想化的想象。古人认为彼世是生前世界的延续,仍然要吃喝玩乐,仍然具有七情六欲,那么墓主人在彼世一定也会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继续为自己的祖先献祭。墓主人尚且如此,那么在世的子孙更会虔诚地祭祀自己的祖先,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仪式是家族极重大的事情。在古人眼中,祖先是整个宗族重要的成员,宗族是商周以来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祭祖是家族内部的重要活动。宗族里所有大事都要征询祖先的意见,以祭祀的方式向他们供奉酒食。殷墟卜辞和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都包含大量的祭祀史料,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祭祖的。《礼记》记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1]1352祖先生前与子孙密切生活在一起,曾经以经验和权威指导后代子孙的生活,相较于其他自然神来说,从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上更让子孙产生信赖感。当祖先离去后,后世子孙坚信祖先具有神秘的神力,能够通过观察子孙的言行是否得当而实施惩罚或者保护,所以对祖先的祭祀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就显得格外重要。 祭祀除了尽其所能地准备丰厚祭品,更要按照礼仪严格操作,首先要满足仪式中的必备条件。《礼记·坊记》云:“祭祀之有尸,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1]1352意思是祭祀时,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活人装扮的“尸”。祖先去世之后,后人将之埋葬,祖先的容貌将再也不会看到。后世子孙孝敬祖先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无法对死去的祖先表达哀思和崇拜,就在生活中找个活人装扮成祖先,并确认死者的灵魂已经附在他的身上,这个人就是“尸”。而当后人组织祭祀时,将祭品献给祖先后,无论多久,祭品总是未曾被动过,后人认为祖先可能没有享用,所以让活人扮演祖先,并让扮演者将祭品当众吃掉,他们才确信祖先接受了他们的献祭,才能答应他们的祈求,从而会一直庇佑他们。而扮演祖先的人,就坐在象征祖先的位置上,甲骨文“尸”字是
形,像人屈膝而坐的样子。所以“尸”并非指尸体,而是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自周以前,天地、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1]1353祭祀的“尸”是作为死者魂魄所附的实体,是死者的神主或神像的化身。[2]“古人祭祀无不用尸。”[3]故“尸”在上古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尸的祭拜也是对祖先的祭拜。作为死者神主的尸,接受子孙的祭祀和膜拜,并赐福给子孙。这个被祭祀的祖先就叫作尸,举行祭祀的仪式就叫尸祭。[4]尸祭是先秦时期祭祀祖先、神灵常用的一种祭祀仪式。“尸”作为死者神主的化身,吃了后世子孙进献的贡享,就会身心愉悦地感受到子孙们的孝心,从而会保佑祭祀者(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平安顺遂、衣食无忧。
图2 白集汉墓中室北壁东侧画像(两后室入口相连的墙壁上)拓片作者藏 二要有“主”,而这个“主”就是指祖先神的牌位,称为“神主”或“木主”,立在祠堂或墓葬里,有神的身份,成为子孙祭祀的对象。祭祀是一个家族极重大的事情,汉代祠堂大都建于坟墓旁边,属于墓祠性质[5],目的是方便活着的人祭祀死去的祖先,也就是墓主人。而从祠堂画像的整体布局上来看,画像的中心是后壁“小龛”画像,小龛画像的主要人物就是墓主人,显示出墓主人被安放在显赫的地方接受子孙的祭祀。[6]这种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汉画像图式是相对稳定的,在民俗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7]活人要祭祀死去的墓主人,祭祀的地点是祠堂,并于画面的中心处设置墓主人的像。而死去的墓主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后依然要继续祭祀他的祖先,那么祭祀的地点只能在他的墓室中,墓主人也一定会在墓室明显处设置祖先的像以便祭拜。“于祭也,有尸以象神,而无所谓像也……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8]也就是说,从战国时开始“像设君室”,以“像”来代替“尸”。“尸,神象也。”[9]1457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代。在墓葬祭祀中,尸虽然在仪式中扮演祖先享受后代的祭祀,但仪式结束后,尸要回归到他原来的身份。所以在尸祭仪式中,尸所扮演的祖先所在的位置由祖先神的“座”或“像”来代替。“座”“像”是指雕像、画像等物体,象征灵位,代表死去的祖先,是为祭祀祖先而刻画的。以物代神,以物代祖先,像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