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两阶段价值链视角

作者简介:
刚翠翠(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与科技创新;胡海青(1971-),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西安 710054);李娟伟(1985-)(通讯作者),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创新经济学,liwei238@163.com(西安 710119)。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并选取中国城市地方志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文献资料对省域语言文化多样性进行测度,实证探究语言文化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研发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类创新均具有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但对成果转化阶段技术创新输出与吸收合同以及相关交易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研发阶段的倒U型拐点会逐渐向右偏移,为语言文化多样性技术创新效应的发挥提供更大区间,而在成果转化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抑制作用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交易规模的提高呈现弱化趋势。这为地方政府夯实科技创新的语言文化基础、发挥中国语言文化的科技创新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字号:

      语言作为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基于语言多样性的考察,既有文献认为减少语言多样性,可以降低市场壁垒形成统一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1][2],又有研究持相左意见,指出语言的多样性是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有利因素,而且在人口流动性较强、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语言多样性促进科技创新的正向效应会愈加显著[3][4]。可是在未来“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发挥语言软实力对科技强国的支撑作用,究竟是继续加强语言的统一性还是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当前我国地方存在的语言多样性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了科技创新?明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语言政策制定过程中面临的两难问题,也为未来夯实科技创新的语言文化基础、发挥语言的科技创新效应提供了有益借鉴。

      1 文献综述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沟通的工具,不仅构成经济交易与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也是体现人们行为或思维方式的要素之一,因此,赋予了语言的工具属性和文化属性。从语言工具属性来看,语言是交易主体进行信息传递的基础要素,随着语言种类或方言的增加,无论是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1]、还是对国际经贸合作[5]都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统一方言(如学习普通话)、习得通用语(如英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对于信息技术的传播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6][7]。可见在语言工具属性影响下,地区语言的多样性会抑制要素流动并阻碍技术创新。

      但是如果从语言文化属性来看,语言结构、语法是人们思维的表现形式,即便是同一地区、同一语种的人群,由于语言或方言表述形式的不同,其行为动机也会产生差异,而这正是语言文化属性的重要体现。比如,Falk等[8]、Sutter等[9]比较西方印欧语系之后,认为不同语言时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市场主体之间储蓄与退休行为偏好的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语言也是体现个体不同政治观点[10]、对待环境的态度[11]以及预防动机等行为偏好差异的指标之一[12]。正因如此,在语言文化属性影响下,由于学习效应和接触效应的相继发生,语言文化多样性不仅带来民族信任[13]、公共物品供给[14]、社会信息储备量[15]等要素的显著增加,也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

      然而遗憾的是,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印欧语系的经验考察,并未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东方汉语语系文化多样性之上,即使有文献探讨汉语及方言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主要是基于工具属性视角的实证研究,究竟在文化属性层面我国语言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如何,现有文献鲜有探讨。此外,伴随学界对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强调从创新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考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也逐渐成为现有文献关注的重要方向[16][17]。于是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两个阶段(研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并从语言文化属性考察语言文化多样性对科技创新两个阶段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回答我国语言多样性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了科技创新,为政府部门语言政策制定、发挥语言文化的技术创新效应提供现实依据。

      和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表现在:第一,以语音系统表征汉语方言文化属性,并选取中国291个城市地方志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文献资料相关书籍,详细测度了省域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多样性;第二,基于价值链角度,分别从技术创新的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考察语言文化多样性影响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发现语言文化多样性对研发阶段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而对创新成果转化存在抑制作用;第三,在稳健性检验过程中,不仅创新性地使用各地方言的声母和声调作为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工具变量,还使用普通话普及情况作为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反事实指标,共同验证语言文化多样性与两阶段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稳健性。

      2 研究假说

      在研发阶段,语言的文化多样性会加快新思想、新理念在研发部门的传播。比如,伴随研发人员和管理者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提高,能够从不同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理念在研发环节的交流与碰撞,将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新的创新成果[18][19]。从企业家来看,文化多样性可促进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与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向前沿面发展[20][21]。不仅如此,当研发环节存在相对丰富的语言文化时,也会提升研发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吸引更多外部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主体参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的规模,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22]。相反,当语言的文化多样性相对单一时,研发主体将无法获取语言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新思想红利,进而抑制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另外,过度的语言文化多样性也可能会造成研发阶段协调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科技创新,尤其是当语言的文化多样性程度较高时,不论是研发组织内部还是研发各环节之间,协调成本、信息交流与传输等成本也会逐渐上升,进而提高了研发阶段的创新成本[23]。可见在研发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只有在特定水平上才能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利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语言文化多样性影响技术创新的第一个假说,即:

      假说1:在研发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适度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利因素。

      在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成果的交易过程本质上是实现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成果本身的复杂性和成熟性,致使技术转移和应用过程与技术市场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密切相关。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主体之间如果语言文化的多样化程度相对较低,则会显著降低技术成果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成本,为创新成果转移和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区域层面上,语言文化的趋同不但能够降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也有助于强化技术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共识,为技术市场发展和技术交易规模的扩大创造良好了非正式制度环境。但是,随着语言文化多样性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的信息成本会显著增加,进一步阻碍技术转移规模[24]。因此,与研发阶段不同,在创新成果转化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呈现出典型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语言文化多样性影响技术创新的第二个假说,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