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三重逻辑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丽红(1984- ),女,法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100048); 张润枝(1972- ),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既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所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从问题逻辑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时空灵活度和供需匹配度;从理论逻辑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求、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从实践逻辑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必须树立“技术为育人所用”的理念,警惕技术异化,不忘共性的价值引领,同时注意数据使用伦理。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2)05-0156-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1](p348)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动态性,要针对不同的人,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精准性,或曰精准思政。多年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并引起全球关注,给人类思想、认知、行为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带来巨大变革。自Alpha Go以来,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数据流、计算力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在数据处理、知识的结构化和自动化呈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显现出人力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技术优势有助于将“精准思政”从理念落实到行动,有效区分并研究教育对象,真正做到对教育对象深入了解、精准分析、准确判断,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问题逻辑: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变量,过去单一单向纯粹依靠人的经验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适应当前教育对象生存时空转变、改良教育模式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时代探索。

       (一)变单一经验为数理结合,提高教育的现代科学性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2]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科学的方法是指教育者既要有从历史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也要具备从数据中发现和提炼规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各变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加和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和联系的非线性关系,网络数据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外显表现,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数据数量、类型上的难题和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揭示层面,而利用数据探寻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网络数据无比丰富,却也无比复杂,传统的调研和统计方法无法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规律,大数据技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等,可以做到对海量同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运算、建模,实时、快速、动态分析数据,发现相关关系,弥补人力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其中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而建立的机器学习算法——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进行信息处理,更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非线性模型建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的工作,要了解人、贴近人、教育人。过去我们多采用问卷、访谈、座谈的形式开展调研,此种方式收集的数据类型、规模和质量使得预测研究的实现较为困难。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在全面调查数据采集、舆情监测和思想行为变化轨迹分析等方面,具有传统调研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通过校园一卡通能够准确搜集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消费等数据,无须访谈便可直接掌握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状态,对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和教育;通过智能算法构建和描绘学生画像,可以准确勾勒出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思想行为成长变化轨迹,对学生的学业、心理发展、思想行为变化等进行有效诊断和及时干预;通过贝叶斯知识进行追踪建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进行预测,可以提前进行引导防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预测预警水平。

       (二)变单向灌输为交往互动,提升教育的时空灵活度

       不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价值观的确立,既需要人自身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也需要自我与保有交往互动关系的他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情感交往。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的讲解、记忆与考核这类调用大脑初级思维的工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度师生交往。实际上,师生交往才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满足知识生成在时效、数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实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结,这种快速化、灵活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知识讲解工作中解放出来;基于学生网络学习记录的智能化组卷,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个性化考核。如此,教师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造性的师生交往,与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交谈,为学生提供量身订制的身心发展指导和建议。

       潘云鹤提出人的生存空间已扩展到三维空间,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3](p5)并且信息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境下,单靠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往已然无法有效满足人的生存空间需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智能问答系统可以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交流和师生交流,交流的形式由单一的文字形式拓展为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等形式;社交网络语义分析、情感倾向分析技术等可以及时发现社交软件中个人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评论观点抽取技术能有效地进行文本数据的观点抽取,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掌握。此外,基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为师生交往创造了新的场域、手段和方式,拓宽了学生实践交往的圈子,丰富了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使得师生交往的宽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