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新特征新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喆,王尊,清华大学。

原文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内容提要:

美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握新时代美育政治性、民族性、系统性的新要求,挖掘其超美育、大美育、真美育的新特征,探索其美的引导、美的训练、美的体验的新路径,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字号:

      美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美育新要求、挖掘美育新特征、探索美育新路径,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

      美育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现实任务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美育从政治性、民族性、系统性等维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是美育创新发展的必然条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规定了新时代美育政治性、民族性、系统性的新要求。

      新时代美育政治性的新要求。美育的本质是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美育政治性的新要求。新时代美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魂育人。一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纯洁人的道德、丰富人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挖掘美的元素、创新美的形式,发挥美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二要以美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中,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在内的“完全之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使人为完全之人物”。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新时代美育立德树人的落脚点就是通过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美育民族性的新要求。新时代美育生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美育精神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新时代美育民族性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精神营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走来,伴随着中华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繁衍生息,与时俱进,具有绵长久远的生命力,是涵养和发展新时代美育的根脉和底色。要深入挖掘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厘清中华美育精神的发展脉络及其鲜明特征,阐释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价值;要对诸如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中和之美”、重视“礼乐教化”等仍具现实意义的中华美育思想及其表现形式加以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要以中华美育精神为开拓创新的内生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美,反映中华民族深层的价值观,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创新意识,坚持中国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美育系统性的新要求。自西周时期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至今,美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新时代美育系统性的新要求,就是要集中体现在教育的“公转系统”和美育的“自转系统”之中。从教育的“公转系统”来看,教育作为整体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因此,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就是强调美育与其他子系统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实现统一的、完整的、全面的教育。从美育的“自转系统”来看,美育内涵的系统性,要求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的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协同发力、整体推进,形成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的丰富形态;美育阶段的系统性,要求大中小幼不同阶段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层的递进的美育目标和美育内容,构建相衔接的美育体系;美育载体的系统性,要求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活动以及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既注重纵向衔接,又注重多方协作,形成开放高效的美育格局。

      新时代美育的新特征

      新时代美育要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战略安排,不仅要突出形象性、创造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时代性等一般特征,更要突出超美育、大美育、真美育的新特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彰显时代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第一,“超美育”特征。新时代美育的载体丰富、多样,不止存在于艺术,更不等于美术课。例如,美术中的黄金分割点,皆是数的关系、几何的形式;音乐中的琴瑟和鸣,也是物理机械力的表达等。由此可见,在各类学科课程里、全部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美的精神、体现着美的价值。因此,新时代美育与其他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具有间接养德、益智、健体、促劳的超美育功能,通过美育,亦可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美为“酶”,探索美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新项目新成果,就是“超美育”特征在新时代美育实践中的突出体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美育需要突破分科界限、打通专业壁垒,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加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的新陈代谢、营养补给和能量转换。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闻学院、计算机系坚持美育与科技融合,联合实施“信息艺术设计”硕士学位项目,培养兼具艺术设计、媒体传播和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紧跟网络时代步伐,推动传统学科和专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坚持美育与工程融合,全面参与国家重大形象设计、城乡建设、产业创新等各类工程项目,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产出具有高水平审美品位和艺术水准的项目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