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24(2022)01-0092-23 修回日期:2021-10-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1839-1937)开始大规模推进慈善事业。1913年5月,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成立,并于一个月后,组建国际卫生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lth Committee,IHC,即下文的国际卫生基金会)①,这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首个下属机构。成立初期,国际卫生基金会力图将洛克菲勒等人此前在美国南部地区开展钩虫病防治的经验推广至世界各国,中国也成为其关注地区之一。1917年,国际卫生基金会决议在中国萍乡煤矿防治钩虫病,派遣兰安生(John B.Grant,1890-1962)②和颜福庆(1882-1970)③推进这项工作,这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进行的首次公共卫生实践。 关于这项卫生工作,一些研究略有提及,但缺乏深入考察。[1-3]仅胡成教授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和分析,旨在通过萍乡煤矿的钩虫病防治事件探讨中外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4]本文通过利用洛克菲勒档案馆(Rockefeller Archive Centre)所藏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系统梳理国际卫生基金会在萍乡煤矿开展钩虫病防治项目的经过,展现基金会在中国推广卫生工作时遭遇的具体问题与困境,并由此探讨该项目最终未能在华取得理想成效的根本原因。公共卫生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通过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主持的这项公共卫生活动进行研究,将对公共卫生事业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其早期全球化的方式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 美国的钩虫病防治模式及防治工作在中国的筹划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医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的疾病仍十分有限。其中,钩虫病这种消化道寄生虫病,在当时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为数不多可被有效医治的疾病。该病通过皮肤接触钩虫蚴虫致人感染,蚴虫多存在于宿主的粪便和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之中④。感染钩虫病后,患者大多会出现贫血乏力等症状,重症患者甚至无法进行基本的日常活动,常被戏称为“懒病”⑤。 这种疾病在美国南部传播较为普遍。20世纪初,在美国寄生虫学家查尔斯·斯蒂尔斯(Charles W.Stiles,1867-1941)⑥的推动下,洛克菲勒慈善事业顾问盖茨(Frederick.T.Gates,1853-1929)⑦开始关注钩虫病,并将钩虫病防治作为洛克菲勒慈善事业推进的新方向⑧。这也是洛克菲勒慈善事业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肇始。鉴于中国的钩虫病防治工作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钩虫病防治计划的一部分,而美国的钩虫病防治实践模式为中国的工作计划和实施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首先介绍美国钩虫病的防治模式。 1.1 美国钩虫病防治的模式与理念 在盖茨的推动下,1909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Rockefeller Sanitary Commission,RSC)成立,试图消除在美国南部肆虐的钩虫病。相较于当时流行的其他疾病,钩虫病除了传播广、易诊治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性。比如,与季节性爆发的流行病不同,钩虫病不受季节影响长年存在,防治工作全年均可开展。其次,在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看来,钩虫病的防控措施简单可行。委员会认为,通过建造厕所,杜绝人们随地大小便,避免由此造成土壤污染,便可降低钩虫感染率。而且,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容易得到人们的配合。更难得的是,钩虫这种致病生物还可由肉眼直接观察到。正如后来在北卡罗来纳州开展钩虫病防治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费雷尔(John Ferrell)所说的,钩虫病是“该州唯一一种病原体可被肉眼所见的常见疾病”。[6]这样简单直观的特性有利于民众快速认识钩虫病,便于钩虫病防治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另外,洛克菲勒等人还希望通过防治这种“懒病”,提高南方民众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此,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选择钩虫病防治作为推进公共卫生的重要方式。 美国南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开展这项工作的重点区域,因为农村地区随地大小便现象普遍,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导致钩虫病广泛传播。自1910年,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开始在美国南部几个州开展钩虫病防治⑨。为诊治农村众多的钩虫病患者,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探索出一种称为“流动诊所”(dispensary)的工作方式,即在钩虫病肆虐的乡村地区开办流动的钩虫病“诊所”。“诊所”通常在每地停留一天,并在这一地区不断流动。这样的“诊所”不仅诊治患者,还力图向广大民众普及钩虫病知识。[7]这样的工作方式能够直接接触到广大患者群体,并在短期内覆盖大量地区,加深乡村民众对钩虫病的认识和诊治工作的迅速推广。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当时的负责人罗时(Wickliffe Rose,1862-1931)认为,这是委员会工作中最重要的创新,没有什么能比“流动诊所”更好地唤起公众对公共卫生的兴趣。[8]在罗时的鼓励和推行下,这种方法在各州的防治工作中广为流行,在11个州的968个郡中,有578个郡都开展了“流动诊所”。[9] 但是,这种工作方式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流动诊所”只对主动造访的民众进行钩虫病检查,并仅向主动求治的人提供药物,不能接触到所有患者。而且,这种工作方式通常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较短,无法保证患者得到完全治愈。另外,厕所在各地推广和建造的进展缓慢,使“流动诊所”的工作缺乏有效防控措施的保障。为弥补上述缺陷,自1913年底,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在各州共挑选了12个示范区进行“深度社区计划”(intensive community programs)⑩。该方案将工作范围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区域,通过对社区内每位居民进行钩虫病筛查并对每位感染者进行治疗和复查,以及在社区内加盖或改造厕所引导和规范居民的排便行为,对社区居民进行管控。截止1914年底(11),12个社区中75%的居民得到钩虫病检查,其中94%的感染者得到治疗。居民的厕所拥有率上升至88%,厕所改造率达76%([9],23-24页),钩虫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在示范区内全面控制疾病,产生持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