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大王》讲述了一个名叫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小孩走路去上学,可是他总是遇到一些意外的干扰,鳄鱼咬住他的书包、狮子咬破他的裤子、巨浪险些冲走他,这一次次的意外害得他一次又一次迟到。而每次迟到,他和老师解释遇到的情况时,老师都不屑一顾,认为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在说谎。结果呢,这个可怜的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被惩罚……而故事的结尾是出人意料、极具讽刺意味的。当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终于可以准时到校时,没想到老师被一个毛茸茸的大猩猩抓到了屋顶,当他请求男孩救他下来时,男孩说:“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 一、孩子们对“迟到”的理解 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刚读到封面的“迟到大王”,孩子们就捂着嘴巴偷偷笑了起来。我问:“为什么笑呀?”一个孩子说:“这个故事里的人肯定天天迟到,一整天都慢吞吞的。不然怎么叫‘迟到大王’呢?” 孩子们觉得迟到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可是他们知道“迟到”是什么意思吗?他们以为的“迟到”是怎样的呢? “就是来得很晚的意思。” “小朋友晚上太疲劳了,早上奶奶哄着起床,还要吃早饭,给她梳辫子,她就最后一个来幼儿园了,她就迟到了。” 那么,到底多晚才算迟到呢? “放学的时候他才来,就是迟到。” “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他才来,他就迟到了。” “等天黑了,他才来,那他肯定就迟到。” 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时间概念,尤其是有一个大班的孩子,他说得非常具体:“我哥哥上小学有铃声,哥哥说要早早去学校,如果铃声响了才到学校就算迟到了。”他对迟到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很具体的概念。 讨论完迟到的问题,刚看到第一页,孩子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就窃窃私语起来:“天黑了!”“他天黑才去学校,肯定迟到。” 听完故事后,小苹果小朋友提出了问题:“第一页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天是黑的?天黑才上学?”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他天黑去学校所以就迟到了!” “不对,他是因为有鳄鱼咬他,他才迟到的!” “是因为学校可能很远,他走过去,到学校天就黑了。” “我觉得是因为他走得很早,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 “我有一天很早很早就醒了,妈妈说我4点半就醒了,那个时候天就是黑的!”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孩子同意小主人公很早就起床的结论,仍有部分孩子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晚上,这也导致了孩子们对于他为什么迟到想法不一。到这里,作为共读的成人,其实非常困惑,孩子似乎各有各的道理,我们是否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还是听听孩子们的思辨吧。 二、“大猩猩”的意义 对于最后老师居然被大猩猩抓到了屋顶上这件事情,孩子们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觉得这个画面实在是太搞笑了。 可是有个孩子问道:“大猩猩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再次引发了孩子们的一系列辩论:“那个大猩猩可能是假的。” “是一个机器人,遥控的,那个小孩想教训一下老师的。” “是画出来的。” “如果不是真的大猩猩,它是怎么跑到天花板上的呢?” “是有人假扮的大猩猩。” “一个玩具而已。” “是一只真的大猩猩,打破了玻璃进来的。” “这个小男孩肯定觉得猩猩是假的,每个房子都有屋顶,动物们是不可能跑到房子里面来的,所以他就走了!” “因为老师之前老是教训他,他也想教训教训老师,他就走了!” “看,小男孩那么小,他肯定很害怕。” “他可能是想去别的地方,找人来救老师!” “那他为什么要说‘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 “他这样说了,才能快点跑走去找人来救老师!” 成人会将其理解为男孩是想给老师一个教训,他说了“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后,是绝对不会再回来救老师的。然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每个孩子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理解故事,这也是在多人共读绘本时才会出现的思维碰撞,是共读的魅力,也因此有了第三个关于“真假”的讨论。 三、有好“故事”就好 读故事两遍后,孩子们再次讨论起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为什么迟到”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故事采用重复式的叙事节奏,包括了故事的基本架构重复、语言叙述重复、表述逻辑重复:去上学→遇意外→迟到了→被惩罚,每次情况都一样。孩子们对于“去上学”“迟到了”“被惩罚”的看法一致,均认为是真的,而对于“意外”的真假,却有不一样的猜测。 一个大班的孩子说:“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在说谎,这个故事就是假的。”中班的孩子们大都露出了迷茫的眼神,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反驳道:“是真的,小孩说的都是真的,是那个老师不相信小孩说的话。”“这个故事是小孩想出来的,他肯定天天迟到,怕老师批评他,可是还是被老师发现他说谎了。” 这时另一个孩子翻着书,说:“看,教室里只有他一个小孩,肯定是其他小孩都已经放学回家了。”还有一个孩子反复地翻看着小主人公前后三次走路上学的页面,他指着画面说:“他都很早就出发了,太阳才刚刚出来。如果没有事情的话,他是不会迟到的。”“可是第一次他明明天黑才出发!”我们的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故事的真假似乎取决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出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