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让孩子接地气养根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章振乐,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富春七小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劳动实践教育专委会主任。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天的孩子还了解节气里蕴藏的农耕文明吗?还会有家乡的概念,知道乡村振兴的意义吗?让我们在“希望的田野”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吧。

      乡土教育是通过乡土知识学习和乡土环境熏陶而生发乡土情感、增进乡土认同的教育。乡土教育不仅是了解土地与农村,也是自然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于土地的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孩子到广阔天地去,了解农业和农村,了解家乡和传统,给孩子接上地气,培养根系,输送不断向上生长的养分。

      在浸润式学习中,使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融合,增长儿童生活经验、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孩子服务乡土的意识和振兴乡村的热情。

      @亚玲/让孩子有一个回得去的家乡

      对于乡土教育,我们动手很早。我一直觉得人的一生中,最好要有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城市长大的我一直觉得遗憾,好在婆家是农村的。我发现身边有些人挺排斥自己的孩子和农村产生联系,但我从孩子3岁起,就每年送他到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住一段时间。现在都上高中了,每年寒暑假也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如今的农村不仅不会让孩子吃不必要的苦,还会让孩子学到很多书本上、城市里没有的东西。当地的农旅文化搞起来了,我们每年春天都会抽几天回去参加开耕节。这些年来,他不仅跟爷爷奶奶培养起感情,还跟原本只是填表才出现的籍贯,有了深厚的感情。去年暑假他在回乡创业的亲戚孩子那里做了一个月的兼职,现在政治考试遇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内容,他的感受是很直观的。

      @匡匡/周游农场,享受土地馈赠

      因为这两年环境的特殊性,全家都不能远距离旅游,但是“圈”在城里是不行的,我就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农村。我们认领了农场的一块田地,从此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周我们带两个孩子去干农活,从规划到选种,从翻土到浇灌,感觉日子有了新的盼头。孩子解锁了农作物的秘密,原来花生是埋在土里的,原来自己种的韭菜是这种细细的,原来葱开花了这么好看。以前,孩子不关心天气变化,现在有了一块土地可以牵挂,连5岁的妹妹看到下雨都会开心地说,我种的土豆可以喝饱水啦!自从有了这块地,我们家的菜基本没有花钱买过,因为提前做了功课,种的菜品每个时节都有节奏地成熟,不用囤菜,各种青菜疯长,每周去地里都摘好多回来送人,春天,光在田间地头挖点野菜都够吃好几顿。希望这块地能伴随孩子们度过一个更丰富的童年。

      在大地上成长,在劳动中学习

      (章振乐)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孩子与乡村的距离逐渐拉大,我们看到了一些成长的缺失。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该修起一条与土地连通的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劳动中学习,在大地上成长。

      乡土教育的根基是劳动教育

      我们学校有一片乡土教育实验田,20亩“开心农场”是孩子们的“田野课堂”,孩子们种稻、种菜,养兔、养猪,通过种植、养护、收获、分享,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殖,教师们带领着学生及家长在这块田地里劳作,依据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农民老师学种植,观察记录播下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立夏时节“花尽蜜蜂稀”,立秋时孩子们又拿起锄头,整地施肥,在农场里种萝卜,秋收时举办收获节,在汗水中收获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一轮轮的农事劳作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了物种、自然、大地的轮回变化,也收获了知识沉淀、自信喜悦的童年时光,体会辛勤的耕作换来大自然的馈赠。同时磨练思想意志,培养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进而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乡土教育离不开家庭,比如我们学校“开学第一垦”活动会有亲子开垦活动,农场劳动中也有亲子农技指导活动,收获节中感受丰收之美的亲子农运会等,“大手小手共成长”的亲子劳作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土壤和根基。

      乡土教育中了解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个宝藏,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引领孩子发现光阴轮转、自然变化的秘密。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如“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在这些诗歌、谚语中,蕴藏着古人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总结出的自然规律。

      根据节气的自然变化,衍生出许多结合自然规律、体现传统特色的活动,我们的家庭可以搞一些“节气农时”的活动,培养孩子对农耕的兴趣。如春分竖蛋、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重阳登高等。还可以在家庭中根据节气安排饮食,比如立春“咬”春卷,惊蛰“炒”虫,清明吃青团,立夏吃蚕豆,秋分吃螃蟹等。

      立夏时节,由于气温转暖,蚊虫增多,江浙一带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用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我们会带孩子上山采摘树叶浸糯米,目睹白米变黑米的过程,将乌米蒸熟,品尝乌米饭的香甜,立夏的味道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田。让孩子们习得生活的仪式感,同时懂得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乡土教育是一种文明建设

      乡土教育不仅是对“风土”认知的提升,更是对“人情”的升华,所以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