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展:别轻易给孩子贴问题标签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物名片:陈发展,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专业方向为精神医学、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机构访问学习。

      心理标签: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常常是既冲突又亲近的,而孩子是相对弱势的一方,更容易成为冲突的承接者,从而被父母定义出各种问题。

      看见真相:亲子困境是常态

      如果问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没有困难,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有。如果问父母和孩子相处中有没有美好的时刻,大部分人也都能回忆起或多或少的美好。一般来说,很少有家庭没有矛盾,也很少有家庭一直冲突不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常常是既冲突又亲近,这是亲子关系的特性,也是亲子关系的困境所在。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对妈妈很不满,觉得妈妈控制自己,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和妈妈的关系要比和爸爸亲近许多。爸爸对孩子有很多抱怨,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说明他特别关注孩子,也是亲近的表现。只是当两个人太近,就需要有一种张力将之推开,矛盾也就出现了。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亲子间的矛盾越大,往往说明他们的关系也越亲近。反之,父母不管孩子,和孩子互动不多,虽然矛盾少了,但亲近也少了。所以,亲子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一个度上。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都有照顾孩子的本能,都可以把握这个度。孩子有些反抗、不满、难过的时候,父母能理解到孩子:他是不是已经长大了,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我事无巨细地照顾了,那我就退一步。孩子遇到困难、痛苦和挫折的时候,父母也会反思:是不是我以前太忙了,没有关注到他,那我就进一步。在动态互动中,亲子关系也就实现了自我调整和平衡。

      我相信,大部分家庭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和能力,只不过有一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状况,会让有些父母失去了对这个度的把握。比如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我独立的要求会更强烈,如果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他就会反抗,父母会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双方的矛盾就会增加。再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多动,对父母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亲子沟通也会出现很多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典型。爸爸和妈妈自身有一些未解决的情绪困扰,很容易把自己的无助、痛苦转移到孩子身上。比如婚姻过得不如意,因为主客观因素也没法离婚,就把精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这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有更亲近的需求,越亲近,就越容易发生冲突。

      度把握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出问题。有个高三的女孩身体不舒服,没法上学,做了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怀疑得了抑郁症。我评估后,发现她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只是在用不舒服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妈妈依旧什么都要管;她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已经尽力了,但妈妈期待很高。她想不出方法说服妈妈,就只能通过生病来对抗。

      有个初中的男孩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而被叫了家长,父母很不解,因为在他们眼中,儿子一直是个乖小孩。后来发现,这对父母经常吵架,妈妈情绪很不稳定。男孩心疼妈妈,更怕这个家吵散了,于是努力做一个乖小孩,成了妈妈的“情绪伴侣”。而他只是个孩子,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最后在同学那里找到了发泄口。

      所以,从症状倒推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在家庭治疗中,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作“索引患者”。顾名思义,以他为索引,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或更深层的问题。经过评估后,常常会发现不是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妈妈的问题、爸爸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孩子会成为索引患者呢?因为孩子心智化不成熟,是家庭中最弱小的那个,也是家庭中最害怕关系出问题的人,他想解决问题却又没有能力解决,所以只能以他为问题或者让他有问题来呈现或解决家庭的问题。

      深入困境:问题往往是被定义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孩子是否真的有问题呢?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问题都是被定义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把孩子叫作“被认定的病人”,即孩子本身没有问题,而是被父母认定为有问题。怎么来理解呢?咱们来看两个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明白了。

      很多父母会因为小孩挑食来就医:“这孩子只爱吃肉,不爱吃菜,肯定会营养不良。”“我就想让他多吃点鱼,可他就是不听!”父母的需求也很一致:医生,您说怎么才能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呢?

      把父母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这样搭配才有营养、这么吃才是科学的、这么做才是对的……再进一步拆解就是:我希望孩子按照科学的方式/我期待的方式进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要听我的。

      但事实上,3岁之后,孩子大概率是不太想听父母话的,也不可能百分百按照父母的建议去做。所以,孩子挑食是被父母定义出来的,背后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是教育出了问题,父母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当父母理解到这一层后,就不会把这种行为当作问题来对待,非要去纠正,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宝贝,我希望你吃鱼,但你不想吃也没关系,等你想吃了,咱们再吃。”当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后,他会主动去尝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