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22)02-0146-08 DOI: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10050 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从而发挥多种主体的优势,形成多元治理合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先进群团组织。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于2021年12月31日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城市基层组织工作规定(试行)》中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团结和带领团员青年在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切实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共青团在联系青年群体中具体天然的优势,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可以因应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复杂化的当下,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共青团应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但共青团在参与社会性事务时,也需要对自身做一些调适与发展,这些调适与发展是提升组织参与能力的关键。 首先,基层治理呼唤共青团等群体组织参与。学界认为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是治理创新的重要导向,也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变革。在当前中国深化转型发展的情境中,基层利益关系多元变动,治理问题纷繁复杂。基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表现在内部横向联动性差、府际纵向衔接性差、人力资源稳定性差、政社关系互动性差等方面[2]。在现实的治理实践中,任务繁重、监督多元的运行模式使基层治理容易陷入治理倦怠。为缓解这一情况,就需要基层治理有相当的人员储备,并可以及时获取外部力量的支援[3]。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性情况时,迫切需要较为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特别是青年人力资源。因此,在基层治理中预存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是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而共青团的青年资源恰恰可以成为基层治理的最优选择。 其次,组织角色的变革是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主要切入点。可以从理念着手,转变共青团参与治理理念,调整组织功能的发展方向,建立共青团社会组织建设的原则和思路,明确组织的发展定位发挥好共青团关键载体的作用[4]。在组织的发展定位上,学界倾向于将共青团发展为某种社会组织,譬如枢纽型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组织形式完备,与政府间的合作基础良好,社会动员能力较强,社会治理经验相对丰富[5]。同时还可以改革组织原有架构、运行方式。共青团在原有组织机构设置上,可以由单一、垂直型,向多元化、网络化转变。共青团工作方式也要由传统组织化动员向社会化、网络化动员转型[6]。这种改革方式带有去行政化的色彩[7],属于社会共治的改革思路。或者将多元主体合作的社会共治理论引入群团组织转型研究中,通过组织行为逻辑转型,在当前社会治理中发挥共治的核心效用,实现共同治理的目标[8]。再者,在青年社会组织不同成长阶段,共青团分别扮演仪式参与者、前台指挥者、中台协调者以及后台成就者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9]。另外,在组织功能上,根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共青团组织的群团属性,共青团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主要概括为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10]。一个组织的发展根本上依赖于组织可提供的功能,这两类功能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奠定参与基础,但是具体功能的展开运行形式还有待加强。 组织功能的创新是共青团改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首先,在组织工作的路径方法选择上进行创新。这个并非只指某种具体方法的创新,而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选择,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特征[11]。其次,在志愿服务方面拓展创新领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和共青团内外双向联动,拓展新的志愿服务途径[12]。在共青团工作方法和志愿服务板块的新探索,可以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再者,在加强党团关系上开拓创新。有学者强调作为中国共产党助手和后备军的中国共青团,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把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13]。在加强党团关系上进行创新,既能够保持共青团自身特色,也能够充分发挥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优势,这为共青团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纵观目前的研究动向,无论是转变理念,还是改变组织原有运行方式、创新性发展都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一些参照。尤其在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上,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灵感,而且良性运转的共青团会带动青年工作的稳步发展,促进青年健康成长[14]。但学界关于共青团的改革方式,基本存在两个研究偏向:一是对共青团的认知侧重于政治组织,对组织的理念、定位关注较多,而对于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功能发挥研究较少。二是对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存在共识,对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优化,倾向于向社会组织靠拢,一定程度上忽略共青团自身的特性,对共青团组织的参与状态以及组织行动模式的相关研究也较少。本文在提出共青团的政治组织导向和社会组织导向的基础上,试图寻求共青团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平衡,强调共青团在参与基层治理时需要保持组织自身特色。同时参考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优秀模式,不断增强和保持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共青团诞生于革命时代,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肩负了重要使命。当下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协力配合,学界对共青团创新性的思考可以为共青团参与治理带来启发,但是这些创新性的探索是否可以运用在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当中,还需要一些考证。另外,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经验稍显不足,对于组织参与模式的选择和自身适应性也应有所思考。针对共青团现有的改革导向,已有的发展是否可以完全解决传统参与时遗留的问题,如何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现实参与效力,都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