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少不了和腹泻打交道,并且还可能不是一次。孩子腹泻后,父母都想让孩子舒服点,都想明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腹泻的,能尽快给予正确的治疗,让孩子尽快恢复正常。那么今天给大家讲讲感染性腹泻,也就是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的腹泻最常见的原因、症状以及如何区分。 我国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感染原因 2015年,《J Infect》杂志发表了一篇我国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该研究一共调查了32189例腹泻患儿,其中44.6%的孩子查出了病原。最常见的病原为:轮状病毒(占筛查病例的29.7%),诺如病毒(占11.8%),腹泻性大肠杆菌(占5.0%),腺病毒(占4.8%),非伤寒沙门氏菌(占4.3%)和志贺氏菌(占3.6%)。 可以看到,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占了很大比例,细菌性感染的比例较小。那么如何知道孩子是不是感染性腹泻呢?基本上,孩子出现腹泻伴有发热表现,都可以先往感染上考虑,而其他的比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不会有发热表现。 在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中,最常见的腹泻病原是轮状和诺如病毒,另外相对多见的是大肠(埃希)杆菌、腺病毒、沙门菌和志贺菌。 看好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可以大体区分下是哪类感染,对以后的检验和治疗有指导意义。需要注意的是,需要辨别志贺菌(痢疾)和出血性大肠杆菌导致的腹泻,及时检查,确定是否用抗生素,避免不当治疗导致并发症。 知道孩子的感染源,重要吗? 对于病毒性的感染来说,在检测出来是哪种病原后,治疗方法基本上都差不多,就是保证别脱水,在不吐的情况下正常饮食,呕吐得厉害可以采用止吐等处理。病毒性肠炎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使用益生菌可以消灭大多数细菌。所以,对于病毒性腹泻,知道感染源对治疗帮助不大。 能通过临床表现,区分是什么病原感染吗? 可以大体区分,但是不可能明确到是哪个病原。比如出现非血性水样大便,在秋冬季节出现,那最可能就是轮状病毒了,夏季如果吃了不洁净的食物,出现了脓血便,那么病原是沙门菌或者大肠杆菌可能性就比较大。 但是根据大便形态,也不能准确区分是病毒还是细菌,因为有些细菌感染,也会出现水样大便。 常见的感染源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这是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在温带地区,孩子感染后出现低热表现,部分先出现呕吐,持续1-2天,同时或之后出现腹泻。 典型的大便为非血性、水样大便或者蛋黄汤样大便,20%的含有黏液,但是在开始和快结束时,也会出现稠糊、稀糊等表现,闻着酸臭明显。症状通常在3-7天左右缓解,有些孩子腹泻可能会持续2周左右。严重患儿会出现脱水或者惊厥等表现。 如果出现以上表现,基本可以考虑为轮状病毒感染,但不能100%和其他病原区分开。 诺如病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该病毒的传染性强,仅需18个病毒颗粒就能导致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最典型的特点是呕吐比较明显,所以称为呕吐病,但是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腹泻可能会更加明显些。 典型的大便也是非血性的水样大便,酸臭味,和轮状病毒感染后差不多。一半左右患者会出现发热表现,部分患儿出现腹痛表现。发热呕吐症状多在2-3天缓解,水样腹泻可能会持续1周左右。 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腹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肠杆菌导致腹泻的临床表现比较多见,因为导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有6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常见的和重要的几种类型。 产毒性大肠杆菌。导致的就是频繁的水样便,不带黏液,没有血,会伴有呕吐、发热(很多病例无发热)等症状。 致病性大肠杆菌,表现出发热、呕吐、腹泻,大便最常见的是水样便、带黏液、不带血,少数情况因为侵袭肠黏膜,导致黏液脓血便。 侵袭性大肠杆菌,表现和痢疾相似,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脓血便等。 出血性大肠杆菌,这是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一种,这种感染后,会导致大便带血。 大便开始可能是水样不带血,1-4天之后会出现血便,水样血便或者脓血便,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该腹泻通常不发热或者有低热,可以以此区分其他感染性腹泻。腹痛也比较明显,在排便时会更加明显。 这些都是常见的大肠杆菌导致的腹泻表现,虽然是典型症状,但孩子并不是完全按照这样的症状来生病的,所以,请各位家长好好鉴别哦。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辨别是否是出血性大肠杆菌导致的症状,如果是的话,需要明确,并且不要贸然就使用抗生素,会诱发溶血尿毒症性综合征。 非伤寒沙门菌腹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在夏季,食用不洁或者不完全熟的食品后,孩子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部绞痛,主要发生在右上和右下腹,但是孩子可能不会表述得很清晰。随后出现腹泻,多是水样性腹泻,有时会出现脓血便。对于健康儿童,症状多在3-7天好转,自行恢复正常。 但这样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不能通过这个表现就和其他细菌感染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