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如何让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淘汰

作 者:
天竺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定要让孩子做他擅长的事,哪怕这个事现在看起来社会地位不高或不容易做好,但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最终一定会出类拔萃

      笔者: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竞争压力太大,担心孩子将来被社会淘汰。对此,您怎么看?

      彭凯平: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意见。

      一是家长要好好想想,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将来被社会淘汰,那他需要具备哪些技能?要回答这个问题,家长需做好下面三件事:

      1.了解孩子的特长、优势在哪里。很多家长对孩子缺乏真正的了解,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其实,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才更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擅长做技术工作,你却逼着他考博,那你的做法无疑伤害了孩子。不要相信市面上的一些说法,如大学毕业后哪个专业能升官发财、哪个专业不好找工作,等等。一定要让孩子做他擅长的事,哪怕这个事现在看起来社会地位不高或不容易做好,但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最终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出成绩。

      2.多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欣赏。很多家长迷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结果孩子起跑很早,却没有积极心态,不开心,根本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所以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优势,如果你没发现,说明你与孩子交流得不够、陪伴得不够。

      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够给大脑传递兴奋及开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激发孩子自觉自愿地继续做这件事。所以,当孩子比较得意、自我欣赏时,家长不要泼冷水,要表达你的肯定、欣赏,让孩子获得积极反馈,以免丧失做事情的热情。

      3.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想被社会淘汰,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抗挫折能力。因为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通往成功的路,从来都是曲折而坎坷的。有些人在早年获得了成功,但一受打击立马崩溃,之前的成功全成了泡影。很多国家提倡孩子多参加竞技体育,目的就是为了磨炼孩子的心态。因为比赛有输赢,只有把心态磨炼得“能赢也能输”,遇到挫折、受到打击时,才能扛过去、挺过去、熬过去。

      二是中国教育正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中国家长的焦虑世人皆知。对此,中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意识到了并正在着手解决,国家教育改革已悄然开始。

      双减政策下,曾经红火的培训业已门可罗雀,教育政策也发生了变革:上技术职业学校,不意味着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而是另一条赛道。这个赛道将来与大学教育体系是平行的,有本、硕、博。就是说,让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上大学,让愿意做技术工作的人上技术职业学校。这两条赛道各有所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最后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不是他毕业于哪所大学,而是他的为人和心态

      笔者: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感到迷茫,很想知道孩子将来投身于什么行业才更有发展前途。

      彭凯平:确实,我们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在大变革中,大家对未来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迷茫。这种情况下,家长尤其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因为最后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不是他毕业于哪所大学,而是他的为人和心态。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大学毕业时赚多少钱,与毕业的学校和所学专业有关。若干年后,其收入跟上的大学和所学专业就没有关系了,有关系的是其心态。如果他生活积极,心态阳光,愿意学习,成功是大概率的事。还是那句话,人生是场马拉松,一定是有耐力、能坚持的人跑得远。

      将来投身于什么行业才更有发展前途?我想,是简单的机器和低成本的劳动所替代不了的行业。比如下面这些行业,可能是将来需要的:

      1.有审美能力的,就是能创造美、体现美、实现美的行业。

      2.有讲故事能力的,比如老师、宣传工作者等。

      3.有处理人际关系、整合资源能力的。

      4.工作中,需要赋予人类情感的,比如陪护、咨询等。

      5.有创作、沟通、表达、写作能力的,比如作家、记者等。

      此外,我们认为很赚钱的行业比如金融工作,将来很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而现在不被我们重视的,需要心智、表达和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将来反而会很重要。

      总之,要让孩子多学软技能而不是硬技能。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温饱不再是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获得精神上的美好体验,才是最应该去做的事。

      以前,孩子跟周围的人比。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孩子要跟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比,越比压力越大

      笔者:现在焦虑、抑郁的孩子很多,这是为什么?

      彭凯平:这有时代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以前,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掌握吃饭的本领最重要。现在,温饱不再是问题,生活质量的好坏上升为首要问题。而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非常主观的看法,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月薪多少你会满意,不由你的实际收入决定,而由社会比较决定。在富人中,你觉得自己太穷了;在穷人中,你又觉得自己的收入还行。而不恰当的比较,是很多人活得不开心的原因。

      “同辈压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比如考试成绩出来,小张考了90分。他本来很开心,但得知同桌考了100分,瞬间笑容凝固,感觉压力山大。其实,考试分数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不能真正代表学习能力。根据分数来评价、筛选学生,我从来都不赞成。现在,国家也不允许大肆宣传高考状元了,因为能当上状元,是需要运气加持的。以前,孩子跟周围的人比。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孩子要跟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比,越比压力越大。而且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人与人之间原本亲切的互助没有了。大家都待在家里上网,都是孤独的个体,互动的人群其实跟自己并没有切实的关系。同时,海量信息总让人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如果别人有一个机会而自己没有,马上开始着急。很多社交媒体也撰文宣称“同伴正在抛弃你,连个招呼都不打”,更加重了社会焦虑。大规模的情绪渲染,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和对“适者生存”丛林思想的宣传,也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