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原生家庭”一词流行之后,我们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答案。胆小自卑源于幼时父母的重男轻女;与朋友相互猜忌是因为破碎的家庭;无法从容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则是因成长在打压式教育下……原生家庭真的是一切不顺遂的“锅”吗?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被未来所决定,而未来的选择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如果采纳积极心理学的建议,让自己发生改变,由我们创造的家庭,会不会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原生家庭?在此,我们邀请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听听他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寻找幸福人生的方向。 原生家庭真的是原罪吗? 《教育家》:近年来,“原生家庭”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在您看来,为何原生家庭话题如此受关注? 喻丰:原生家庭话题备受关注,背后有多种原因,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来看,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人们深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的影响,不会、也不敢把一些事情的原因归咎在原生家庭与父母身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人们的思维发生改变后,逐渐开始将一些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与家庭。社会转型之快,导致家长与孩子所秉持的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甚至无法兼容,也就使得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原生家庭上。 《教育家》:一些人将生活的不如意归结于原生家庭,甚至慢慢形成“原生家庭原罪论”。原生家庭所造成的伤害,是否有机会通过后天努力去治愈? 喻丰:实际上,原生家庭这个说法缺少一定的学术性,并非专业术语,它的流行可能与一些自媒体的宣传或公众人物的言论有关,但我们也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出生的家庭以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原罪,我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家庭环境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但这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人往往不怕做错事,怕的是承担做错事导致的后果,怕无法把责任推卸出去。所以,当找到一个能够替自己承担责任的理由时,会毫不犹豫地抓住这根“稻草”,原生家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稻草”的作用。心理学强调心源系统,也就是说,如果你相信原生家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你一定会受它影响;如果你改变自己的看法,那么可能就不会受影响。 《教育家》:同样的家庭境遇,有的人难以走出阴影,有的人却能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径。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拥有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和悲观心境中复原的能力? 喻丰:就像之前探讨的那样,能不能走出来,关键依然在于观察这件事情的角度与自身的心理。那些觉得自己处境糟糕、认为会长期受此影响的人想走出来,那一定很难。但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原生家庭是糟糕的,努力在所处的环境中找闪光之处时,他就能走出来。所以,有时原生家庭是人失败后的借口,毕竟成功的人大多会将重点放在该如何克服目前的困境上。而且,当我们纠结于糟糕的原生家庭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会成为一个新生命的原生家庭。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会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这时候,你还认为自己真的有那么糟糕吗?也许并没有。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坚韧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复原力,是一种能够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事情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在应对困难的时候,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但有些人却不能,这也源于他们看待困境的方式不同,或者说归因的方式不一样。走不出困境的人,他可能常用非常离散的方式看待自己遇到的困境,也就没有太强的韧性。实际上,韧性是可以后天锻炼的。所以,面对困境时能够主动做出努力的人,比较容易走出来。其次,我们可以有意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在遇到困境或脾气暴躁时,能够控制自己去做应该做但不想做的事情。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相对而言更容易走出困境。 《教育家》: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的一切是被未来决定的。用积极心理学帮助人应对困境、疗愈创伤,只是不断肯定和鼓励吗?“走”出原生家庭,具体应该怎么做? 喻丰:不是,简单的肯定和鼓励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真正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那就要先改变自身观念,不去相信它真的有决定性作用。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星座是伪科学,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它。有研究发现,如果你相信星座,你就会越来越像星座预测的那样,这就是“相信”的力量。现在有太多人受网络推文或电视剧的影响,开始给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贴标签,这就是相信原生家庭存在影响的行为。一旦开始相信,就会不断地在心里做自我验证,它的影响也就会持续不断。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相信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可能走出来。 正确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消极情绪 《教育家》:积极情绪是不是越多越好?如何看待家庭亲密关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喻丰:并非如此。有一个“二八比例”,即人最好的状态是一天中带有8分积极情绪与2分消极情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很难不产生消极情绪。有研究发现,总是处于积极情绪下的人,很容易因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因为情绪稍有波动,他们就会感到异常的紧张。因此,人还是需要适当的消极情绪来给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出预警。同样,家庭亲密关系中的消极情绪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审视自己所经历的这段关系。假设这段消极情绪发生在亲子之间,那么家长就会审视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以及孩子的需求等。如果是发生在情侣之间,那么有助于他们更加认真地审视两人的价值观、婚姻观。所以,当亲密关系中出现消极情绪,选择主动沟通,也许就能使这段关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