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嘉宾: 江萍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何晓勤 浙江大学幼儿园副总园长兼实验园园长 曹靓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教导处副主任 楼梦娜 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教研组长 幂菡妈妈 幼儿家长 善之爸爸 幼儿家长 幼儿园和小学如何双向衔接,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在此,我们约请了小学校长、教师,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幼儿家长一起探讨。 减缓衔接坡度,树立科学理念 Q:作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您最大的担心或焦虑是什么? 幂菡妈妈:我担心不能坚持自己的教育观点,容易随波逐流。而我内心的不坚定和摇摆的态度,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此外,我还担心孩子的身心准备做得不够充分。现在我家孩子喜欢学知识,学得也快,有成就感,但我担心她浅尝辄止,到小学后期、初中遇到困难时无法适应,有畏难情绪。 善之爸爸:我担心孩子坐姿不正确,阅读习惯不好,也担心她因此近视。进入小学后,我会注重培养孩子步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养,如任务(作业)、规则(纪律)和协作(交往)等意识。希望孩子入学后养成正确的坐立姿势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Q:作为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幼儿园、小学在这个阶段应把握哪些教育重点? 何晓勤园长:幼儿园要明确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大班阶段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衔接,而是3-6岁整个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衔接。虽有学段之分,其本质是指儿童连续的发展,也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和过渡。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四条基本原则: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坚持规范管理。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以及终身学习的准备。 楼梦娜老师:幼儿园的教育重点是全面且阶段性的。教师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制订阶段性或长期教育重点,如孩子经常在集体活动中出现分心、频繁插话等情况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专注力、倾听习惯)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当孩子经常出现同伴交往问题时,教育重点就要倾向于社会性。 曹靓老师: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开展基于各个学科整合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内容梯度。教育重点应该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这四方面把握。但不需要平均用力,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挖掘教育的侧重点。 江萍校长: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我认为是必要的。帮助学生入学适应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能。 ●主动衔接。引领小学教师树立衔接意识,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积极倾听孩子需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 ●适应过渡。我们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相衔接,采取游戏性、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教学,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解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中衔接坡度过大的问题。 ●优化课程。小学应探索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儿童搭建入学适应的阶梯。 ●个性定制。儿童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每个孩子,应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方案,并进行个别化指导。 “零起点”≠零准备,在一日生活中浸润 Q:据报道,“双减”背景下,由入学焦虑引发的“学前班热”得到有效缓解。您是如何理解“零起点”入学的? 幂菡妈妈:我认为没有绝对的“零起点”,但我们应该秉持“零起点教学”理念。如果过早地教孩子认字、学拼音,容易让孩子对这些知识感到枯燥,难以对学习保持兴趣。如果孩子在日常读绘本、看新闻的过程中对汉字产生兴趣,家长可加以引导,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楼梦娜老师:我认为“零起点”指的是,入学前孩子对于小学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零,同时,小学也不以孩子超前掌握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我们幼儿园把入学准备教育要点融入项目活动和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得到无声的浸润。如,大班开展关于图书馆的项目活动,孩子们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设置、书的多样性,体会阅读的乐趣;通过举办幼儿园图书馆活动,如发布会、小调查、制作邀请函等,锻炼孩子的前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曹靓老师:很多家长对“零起点”比较困惑,认为一定要通过上培训班来实现幼小衔接。关于这一点,我是反对的。一方面,培训班的层次和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培训班就能实现的。最好的“培训班”是家庭。不过从儿童差异性角度来看,如果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如适当的时候认一些字。 江萍校长:“零起点教学”是指新生入学后,小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提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更多的是针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孩子入学后,教师会按照“零起点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以不需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各科内容。但是让孩子有入学的意愿、积极的情绪,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需要家长关注并配合落实的。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为提升学习品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