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关税税银征解中的纠纷与调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昌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五口通商”后,中国建立起以外籍税务司为主的新式海关,征收进出口关税。清廷以关平银为关税征收标准,新式货币银元与关平银的折算成为中外争论的焦点。先后流入中国的银元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制,新旧洋银在纳税时的补水方案以及官银号的砝码校准等问题,在各地屡起波折。而户部要求征解京饷需用足色库平银,也引起了地方税司和外商的不满。税银折色或征解引起的纠纷或交涉实际也表明英美等国为了便利通商,意欲打破传统中国的关税征收体制,建立一套新制度。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2-0153-11

      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清廷要求“片板不得入海”,同时敕令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①但“商贾垄断,原赂守口官兵,潜通郑氏以达厦门,然后通贩各国”。②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平定台湾后,海禁政策逐渐松弛。次年(1684)四月,清政府取消海禁政策,实行“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疏通,各省俱俾有益”;③并相继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开展对外贸易,在此基础上收取一定的关税。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并建立起以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为标志的新式海关。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始,粤海关、闽海关、江海关等相继开市。④新的海关设立以后,进出口货物均按照关税纳税,“上海等处与西洋各国交易者,查明赴粤程途,少过一关,即在卸货关口补纳一关税数,以补不足”。⑤清中期开始,随着田赋的逐年下降,关税和厘金日益成为清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王尔敏认为:“海关洋税几乎是中国新政的命脉,而兵工业的发展确是大部分靠关税挹注。若自海关用款与其担保的外债,去认识近代中国的特质,当是一条重要的途径。”⑥

      学界此前关于关税税银交涉的研究较为薄弱。陈诗启对近代中国海关的制度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⑦英国学者莱特(S.F.Wright)详尽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关税税制变动情形,⑧任智勇考察了晚清的税务司制度以及道咸年间的粤海关体制变化。⑨陈勇则对五口通商时期清政府海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咸同年间各税关之间的纠纷与调解进行了细致论述。⑩周育民以江海关为例,讨论了其从常关到海关的转变过程。(11)不过,既有研究主要侧重海关制度的建立以及海关政策的变化,对于税银的汇兑、征解引发的中外交涉讨论较少,这给本文留下了一定的讨论空间。

      一、税银的征收及银洋汇兑

      清中叶新式海关设立后,最初的关税由各国驻通商口岸领事代收,再转交清政府。咸丰元年(1851),清廷废除这一制度,直接派员征收。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起事后上海陷落,负责江海关的苏松太道吴健彰逃入租界,英、美、法三国领事再次代征。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设立总税务司,并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税务司,负责征收关税。(12)

      海关设立后,要求严格实行报关程序,按货值征收关税。如英国商船“将船钞、税银扫数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同时要求英商向海关指定商号或所设银号按期交纳钞税。(13)按照道光二十三年(1843)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进出口税的税率为值百抽五。而《中美望厦条约》则规定洋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只需缴纳一次进口税,如转运到其他通商口岸,无须缴纳复进口税。(14)而洋货从通商口岸进入内地,则需缴纳子口半税。(15)

      为建立统一的纳税货币单位,《五口通商章程》第八款规定:“准用洋钱输征,惟此等洋钱,色有不足,即应随时随地,由该口英官及海关议定某类洋钱应加纳补水若干。”(16)可见,使用洋银纳税得到了签约各国的认可,但洋银纳税需按关平银的标准补足银色。纳税所用关平银,又称海关两,“谓千位银海关量之一两,并非有此适应之银锭。惟各口以通用元宝换算此价,以为计值纳税之用而已”。(17)海关两(关平银)成为核算关税全国统一的单位,兑换率为1海关两等于581.47格令(grains),与各地使用的市平银进行兑换。税银汇兑的机构由清廷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官银号承担。此外,《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海关税则”要求税课银两应先交官银号,或是纹银,或是洋钱。(18)

      然而中国各地银两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因此在关税汇兑、计算时存在不少障碍。为建立不同货币与关平两之间的稳定比价,由广亨银行(Kwang Heng Bank)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在西班牙商馆中进行了一次试验,将印度卢比和秘鲁、墨西哥、智利等国银元分别熔化,除去杂质后制成足色银锭。确定每个银锭的重量后,可以计算出各种货币百两重的价值,以及每百两重货币与足色纹银间的差额。(19)但当时各海关并不能直接用洋银缴纳,洋商必须以一定的升水价格购买完纳关税的纹银。在广州,1845年纹银的升水区间为3%-6%,1846年为8%-9%,1848年为7%-10%。(20)高昂的贴水使得英国领事阿利国(Rutherford Alcock)希望改变这一状况,于是英国在贸易章程中规定:“商民可以用足色纹银,或按照广州定出的比率用铸币缴纳关税。”(21)

      自19世纪50年代始,银元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口流通甚广,使用银元纳税逐渐成为常态,(22)比如福建等地的外商缴纳关税已多使用鹰洋。咸丰七年(1857),南台一口的海关税,“征收银番共四十三万六千两零。除已纳纹银三十万九千两零外,将各国夷商续缴鹰番银十二万七千两零”。(23)而福州、厦门两口自1857年8月至1858年8月,一年间共征收夷商货税吨钞茶税、湖丝等项银526122两4钱,内夷商征纳鹰洋450183两3钱。(24)虽然福州、厦门等地均可使用洋银纳税,但在清政府提高鹰洋对关平银的贴水后,引起英、德等国商人的强烈不满。

      同治五年(1866)五月,福州将军要求厦门口收缴各项税钞,务必按照纹银市价补足贴水。厦门税务司照会督理厦门税务协镇称,按照旧约每百两纹银贴水新鹰洋11两9钱,旧洋银各种有印号的贴水13两2钱7厘,如遵照旧约办理,贴水太重。此前贴水不过7两,当下增至11两至13两,税额过高,建议贴水8两。海关委员回复厦门税务司称,洋商以洋银纳税,每百两暂定贴水10两,已于1865年6月21日开办。厦门关应一体遵办,以免歧异。厦门税务司并未就贴水数额再做争论,复电同意此要求。(25)实际上,在此次商讨过程中,双方互有让步,督理厦门协镇未再坚持每百两补水11-13两的方案,而厦门税务司也做出妥协,认可了补水10两的协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