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文明特殊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中国已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因而不能创造普遍性就不能实现特殊性,人类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蕴含着对当前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解答,包容现有不同文明而与之和合共生。另一方面,作为普遍性价值指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恰恰基于“现实的人”的特殊性:作为前提的“异”从根本上规定着“同”何以可能,“全人类”处于诸群体、个体主体的复杂关系之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具有服务普遍目的的手段善性质,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上是全球社会的公共性价值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凸显了中国的主体地位。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内涵上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模范践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新时代新阶段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而且,“两个大局”之间高度关联、深度互动。一方面,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离不开世界,世界任何风吹草动都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点是世界格局中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宣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提出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两个概念都包含着“人类”,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其“新”,也就是与其他文明(他者)相异的特殊性,强调“我们不一样”;“全人类共同价值”则凸显其“全”“共同”,也就是与其他民族、国家及其人民相同的普遍性,强调“我们都一样”。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是帮助我们理解两者本质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原则高度”的普遍性

       在最直观的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新”就意味着与既有、现有的文明相区分,通过对作为他者的现有文明进行认异而获得自我的认同,凸显的是“新”的特殊性所在。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这里的“新”还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历史逻辑、新旧事物的辩证关系加以理解。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出了新的质,新形态意味着更高、更好的形态;二是这个更高、更好形态意味着对既有形态的辩证否定或超越;三是这种超越或者说新形态的产生以及其所蕴含的与既有形态不同的新质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人类”也意味着,这种超越性一定是人类高度的,凸显的是生成的普遍性内容。当然,所有普遍性只有对实际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思想性把握才能澄明。黑格尔曾经说:“思想的普遍性乃是一种事业或者一桩成就的元素……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最高点便是它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状况已经获有一个思想……在它的工作里,它使它自身成为一个对象。”(黑格尔,2001年,第77页)今天的中国正是如此。

       1.中国已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不能创造普遍性就不能实现特殊性

       中华文明在16世纪以前都几无争议地处于世界先进甚至领先地位。但是,现代世界是现代性所开启的世界,现代性起源于西方,现代性的扩展才使得(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也就是说,对中国而言,从前现代迈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进入西方现代性所塑造的世界历史舞台的过程。在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前列时,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并未普遍化,世界历史舞台尚未形成。而当现代性开启世界历史舞台时,中国最初却在这一舞台之外。在西方殖民侵略、船坚炮利打开国门后中国被动地被拉入了世界历史舞台,才与世界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联系。然而,这一过程恰恰以中华的“文明蒙尘”为代价,中国曾一度处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边缘,和整个东方一起从属于西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开启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的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百年历程的不同阶段事实上有着学习世界普遍性、强调民族特殊性和创造人类普遍性的不同侧重。

       世界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只有赶上时代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从救亡图存到“站起来”“富起来”,都饱含着“落后就要挨打”、努力赶上时代的焦虑,而追赶就意味着总体意义上的普遍性学习,只是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具体路径、方法上突出了中国特色。然而,经过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我们终于赶上了时代,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引领时代。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将邓小平最初关于教育的指示扩展为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那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今天已经实质性地进入到“强起来”阶段,我们不再是简单地面向世界,而是就在世界之中,世界客观上因中国而变——中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最积极的变量;我们不再是简单地面向未来,而是在诸多方面已经探索到了人类最前沿,有些方面甚至代表和引领人类的未来;我们不再是简单地面向现代化,而是已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久还将(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直至(2049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一句话,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民族,而且迈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聚光灯下,客观上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中国日益不能再靠“跟跑”方式获得发展,不能做西方世界的“回声”,而是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人类前行的“无人区”,必须代表人类先“打个样”。如果说以往我们在融入世界历史过程中不构建自己的特殊性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不能开显出人类普遍性的东西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特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人类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原则高度扬弃资本主义文明

       中国从近代文明蒙尘到今天创造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扫去所蒙之尘,而是凤凰涅槃,实现了有原则高度的新生。人类文明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结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来的。毋庸讳言,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但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90页),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具有世界历史普遍性的文明样式,尽管其普遍性在理论上具有抽象性和虚假性,在实践中是异化和残酷的。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并不是要简单地摧毁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恰恰相反,人们为了更好保留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才不得不代之以社会主义:“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43-44页)在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以新的、真正普遍的社会形式“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一切肯定成果”。(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1、437页注释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们可以用形形色色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证,但在存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是:一种对世界历史性地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表达出来了。”(海德格尔,第40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和预示的正是当代世界历史性地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