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正义与共同体: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良斌(1981- ),男,东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承认理论(江苏 南京 210089)。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在承认问题的思想史中,通过契约/法律表达的现代承认,与亚里士多德通过友爱表达的古代承认,在个体与共同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正义立场上形成巨大的张力。黑格尔以现代民族国家方式重构普遍精神的共同体,以弥合古代承认与现代承认之间的巨大裂隙,但其限于理性唯心主义理论的思辨视野,以一种颠倒的方式把承认方案变成抽象理论的一厢情愿。而马克思借助基于劳动的承认理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挖掘承认困境的现实根源,切中了黑格尔承认方案的症结,在打破现有市民社会下承认秩序的基础上,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方案,将承认问题现实化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运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22)04-0097-07

       承认概念,究其实质,关涉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之所以在今天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霍耐特语),不仅仅在于它涉及了私人交往领域的人格与心理,而且体现了人们对公共政治领域中平等与公正的诉求。在此意义上,承认哲学最终指向的是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正义。基于承认的正义,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分配正义将关注焦点落实在个体权利,而是将讨论重心放在个体之外,置于共同体的团结之上,避免陷入现代自由主义正义的主体性窠臼。霍耐特主张回到黑格尔的伦理(Sittlichkeit)共同体来重置正义的诸领域与规范原则。笔者以为,黑格尔并未真正体现出承认概念的历史价值,只有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承认才真正切中正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霍耐特将马克思的承认概念定位为“功利主义模式”或狭义经济领域的判断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关注的其实是承认概念背后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具体来说,即现代市民社会下无产阶级“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①的公正问题。正是在这里,承认问题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独特气质,并将黑格尔意义上的“为承认而斗争”彻底转变为一种无产阶级解放所寻求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运动。

       一、承认的原初叙事:共同体正义与友爱政治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承认概念具有着独特的地位,不仅具有个体交往过程中的古典伦理意义,从而被赋予了崇高的德性期望,更重要的是,承认还具有直接指导城邦生活的现实政治价值。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承认概念是以友爱的形式来表达的。友爱(),在古希腊城邦社会中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中的“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定义为“关爱他人的互相祝福”,“这一形式的社会友谊,其特征为互相承认、互相爱、互相信任,以及带着善良意志共同期望走向德性的、善的生活的目标。”②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时代,城邦毫无疑问是人作为现实存在的实体形式,因此维护城邦(共同体)的团结与安全就成为正义的根本。友爱及其德性的重要性就在于提供了社会框架和分享渠道,使共同体的联结与维系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友爱直接关涉共同体的正义。“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们也重视友爱胜过公正。因为,城邦的团结就类似于友爱,他们欲加强之;纷争就相当于敌人,他们欲消除之。而且,若人们都是朋友,便不会需要公正;而若他们仅只公正,就还需要友爱。人们都认为,真正的公正就包含着友善。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③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眼中,友爱就构成了城邦(共同体)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曾将友爱区分为三种类型:基于善的友爱、基于有用的友爱和基于快乐的友爱④。三者之中,只有基于善的友爱最为持久,这是由于这种友爱符合双方的本性,每一方都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他们友爱朋友同时也是因其自身而非出于偶然,因此,每一方的行为能够表现出友爱所有的三种特性,在总体上使双方保持相互愉悦和相互有用的关系,从而使基于善的友爱具有稳固性、持久性和不被离间。而另外两种友爱则只具有相对持久性,并存在着被离间的可能性。因此,基于善的友爱虽然稀少,却最能反映友爱的本质,所以它是友爱的最高形式,并且能直接体现为城邦政治的正义原则。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友爱的现实政治价值从一般正义与具体正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具体来说,在一般正义层面上,友爱表现为正义的交往原则和社会的共同秩序,作为德性之首的正义之所以是德性的总体,是因为它不仅关注个体自身的个性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对于他人的善”,“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它是完全的,因为具有公正德性的人不仅能对他自身运用其德性,而且还能对邻人运用其德性。”⑤在具体正义的层面上,友爱则关涉到正义的每一个层面,表现为公民间的友爱⑥体现了具体的正义原则,即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与回报的正义,其中回报的正义体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主要从经济交换的层面来阐释公民间的友爱所体现的回报正义,这也是承认概念首次在经济领域中得到明确的阐发。首先,这种回报正义体现为双方在交换中都能获得交换物等值的公正回报。这是由于交换发生的前提是双方提供的东西在价值量上是相互对等的,同时公民之间的交换是自由自愿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回报正义是维系交换关系的纽带,是城邦赖以存在的基石。其次,回报的公正体现在商业交换过程中产品价值应该由接受方在接受以前来确定的。可见,与前者的等值回报相比,回报的正义体现为一种保障他者立场上的程序正义。所以,在友爱联结起来的共同体中,每个公民都是正义的提供方和保障方。于是,“他们就将以一种相互友善的精神来进行商业的或为着其他目的交往,并且愿意按照友爱的要求,为那些相互的利益而牺牲他们自己的直接利益。这种相互的善意,毋宁说就是公民们出于对政治的共同体的上述性质的默契的共同认识,出于对自己的政治的存在的关切,而产生的对于所有他人作为同等的人的政治存在的关切。……这种相互的善意的关切可以从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互惠合作性质的共同认识产生出来。”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