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2)05-0110-0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从直接性而言,无疑是马克思揭示与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凸显“新唯物主义”的新特征、新品质,标示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开出独特的哲学路向。如此,对《提纲》的丰富内涵与变革性意义,绝不可仅仅局限于哲学维度,从哲学内在革命的层面,碎片化地加以揭示,而是应该将其置于现代生活的历史语境中,置于生活哲学的架构上,从文本的整体价值取向与运思逻辑上,将之确定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纲领性文本,以此表明《提纲》以极其凝练和浓缩的方式,呈现出马克思生活哲学基本的理论面貌与理论特质。 一、超越“思辨”与“直观”,直面“现代生活” 《提纲》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为总体原则,以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为其直接论题,揭示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上落后于时代,与现代生活脱节,标示着现代生活世界溢出了他们的哲学视域,从而宣告现代生活对传统哲学的彻底扬弃,表明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由此展现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生活世界论、生活真理论、生活环境论、生活意识形态论、生活感性论、生活主体论、生活心理—情感论、生活本质论、生活方法论、生活立场论以及哲学功能论。如此,《提纲》则可视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总体性论纲。 马克思指出,“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但是,“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①“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②以此而观,无论从内容与方法,还是体系化的形式,都表明传统德国哲学与时代不相容,同时彰显了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应有的关系逻辑。 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明确地指出他们的哲学及其哲学批判运动,“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③。因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④。如此,马克思指出,对于青年黑格尔运动,“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⑤。马克思在此提出了审视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价值的方法论原则。这一方法论原则的要旨就是:必须站在哲学以外的立场,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反观哲学、确定哲学的性质与品质,从而确立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突出哲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根本原则。由此表明,哲学存在的价值与命运,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⑥于此,马克思表明,是现实生活终止了“思辨哲学”,而“真正的实证科学”代替“思辨哲学”亦正是应现实生活之需。换言之,从根本上而言,正是“现实生活”终结了“思辨哲学”,是现实生活内在需要“真正的实证科学”,“真正的知识”。 在此,需注意马克思所言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从其对象或内容上来看,则是有别于无主体、无肉身之“观念”及其观念逻辑的“现实生活”,即“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从方法而言,则是有别于“思辨哲学”之“思辨”,突出内蕴着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法之动态变化性原则的“描述”;从性质而言,马克思指明“思辨哲学”即是关于“意识的空话”,而“描述人们的实践和实际发展过程”“对现实的描述”“描绘出这个能动生活过程”⑦所形成的则是“真正知识”。如此,马克思的哲学路向,以“现实生活”,即“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为“原本”,以“描述”的方法终止、取代“思辨”,形成“真正的实证科学”或“真正的知识”,即马克思的“生活哲学”。 再进而言之,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第一命题应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正是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⑧之真谛所在。如此,马克思从哲学的路线与方法层面,明确生活哲学即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而且从他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⑨。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不再按照传统哲学的理路“做‘哲学’”,成为后黑格尔主义的哲学家,而是改变了“作为哲学的哲学”的黑格尔哲学“传统”,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观念论取向,开启了“作为非哲学的哲学”,即生活哲学新路向,将“哲学”作为生活主体改变现实生活的“批判的武器”。这样,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张力得以生成,哲学的价值归属得以落实。于此,马克思生活哲学展现出其“生活”—“哲学”—“生活”的运思逻辑与价值旨趣。“哲学”最终回归现实生活,为生活服务,从而彰显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批判性与建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