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行书承传“二王”书风考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瑞鹏,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书法

内容提要:

本文以欧阳询行书承传“二王”书风为主线,对唐张怀瓘所谓欧氏行书“出于大令”提出质疑,并且指出欧氏前期行书出自王献之,后期行书则出自王羲之,通过纵向考察及横向比较来论证欧氏行书承传“二王”而非独“出于大令”。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欧阳询之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上,北宋《宣和书谱》中称欧阳询楷书曰:“正书为翰墨之冠”①,明赵崡《石墨镌华》中称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云: “欧书《皇甫君》遒劲,此碑婉润,允为正书第一碑。”②在楷书风格备矣之唐代书坛,欧阳询能以其冠绝古今之楷书独步于有唐一代,并泽被后世,这也充分说明其楷书风格之价值所在。相较于欧阳询之楷书,其行书则显得黯淡不少,因欧阳询楷书成就过显,故其行书之名也被楷书所掩。欧阳询行书作品有《千字文》《张翰帖》《梦奠帖》及《卜商帖》等传世。欧阳询行书与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一派“大王”风貌不同,与颜真卿、柳公权等以自我个性来改造王书之面貌亦有很大差别。在欧阳询行书中,很少看到其上下牵连之处,而代之以字字独立的面貌出现,欧氏行书虽然绝少连带缠绕,但其行气十足、聚散收放,并一任自然。

       而欧阳询行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纵向取势,即字势偏于瘦长,这在根本上与其楷书之取势是一致的,加之其中宫紧缩、纵长取势之特征,从而造就了其独特的行书风格。欧阳询行书鲜有放纵处,且字势多内敛,这除了与其楷书风格在本质上有承袭关系之外,与王献之开张肆意之行书风格亦有较大不同。笔者并非否认欧阳询行书取法王献之,而是意在表明欧氏行书不独取法王献之,在大令之外还当有王羲之行书的成分参杂其中,所以欧氏行书取法实乃兼及“二王”。欧阳询之学书轨迹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既有其自觉的选择性取法,同时又不免受到时风的影响,片面地将其行书取法定性为王献之也是有失公允的。本文通过对欧阳询不同时期的行书风格进行梳理,旨在揭示其行书取法是兼及“二王”的,绝非张怀瓘简单粗暴的“出于大令”之断言。

       真相还原:欧氏行书“出于大令”辩说

       关于欧阳询行书之取法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张怀瓘“出于大令”说影响尤为广泛。唐张怀瓘《书断》中称:“(欧阳询)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③张怀瓘认为欧阳询之楷书和行书虽皆取法王献之,却又能在王献之的基础上有所增损,故能出于献之而别成一体。从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来看,其确有王献之书法的某些成分,但细究之,又不独有王献之风貌,这也是笔者对张怀瓘谓欧阳询“出于大令”说产生怀疑之处。

       纵观历来论书者对欧阳询取法的论述,多围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展开。《新唐书·欧阳询传》有言:“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④欧阳询学书之时取法王羲之书是极有可能的,这在当时也符合文人学书取法的一般规律。张怀瓘所谓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从欧氏之行书风貌来看,基本上是楷书风格的延续,体势瘦长险绝,少有纵逸之处。故讨论欧阳询的行书始终离不开其楷书,且后人对欧氏书法的论述,也绕不开羲、献父子。南唐李煜称:“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⑤南宋姜夔称:“率更追踪锺王。”⑥南宋释居简则称:“贞观初,欧、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谨严瘦劲,欧阳绝出。”⑦对欧阳询书法的论述多谓其险绝,这也是针对楷书来说的,而其楷书所表现出的险绝之貌承传于何处,在多数论书者看来,显然是承自于“二王”,其中又以王羲之为主。清王澍《跋欧阳率更醴泉铭》称:“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⑧元袁桷《跋欧阳皇甫诞碑本》则称:“渤海公以险劲易王体,故碑石照耀四裔,大小皆合宜。右军世传皆小楷……稍广拓非欧不能。余尝评欧书《化度》第一,《皇甫碑》与《温恭公》伯仲,临地积年,必领其妙。”⑨

       再看欧阳询行书,在刻帖中有相当数量,但多被认为伪作,一般以传世《千字文》《张翰帖》《《梦奠帖》及《卜商帖》为其代表作,此四件作品也最能反映欧阳询行书的整体风貌。关于欧阳询的行书取法,一如其楷书多有争论,除了张怀瓘所谓其“出于大令”之外,有不少书家则认为其出于王羲之或二者兼具。《法书苑》中称:“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⑩又,北宋米芾在《欧阳询度尚庾亮帖赞》中称:“渤海光怪,字亦险绝,真到内史,行自为法。”(11)米芾所谓之“内史”即是王羲之,董其昌对米芾此言也极为赞同:“率更《千文》,真有完字具于胸中,若构凌云台,一一皆衡剂而成者。米海岳称其真到内史,信矣。”(12)元郭天赐云:“率更初学王逸少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范,其《梦奠帖》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13)通过上述对欧阳询行书取法之梳理可以看出,其行书是兼具“二王”书风的,并非如张怀瓘所谓独“出于大令”。清高士奇《仲尼梦奠帖跋》中称:“欧阳率更学王右军书,险劲瘦硬,自成一家,议者谓其正行得献之法。”(14)高士奇虽然指出了张怀瓘偏颇之处,但若认为欧阳询独学王羲之书,则又陷入另一种偏颇。

       尽管欧阳询行书取法“二王”,但在整体风貌上却相去“二王”甚远,以至于不少论书者谓其破坏古法,这正是其取得成功之处。从欧阳询楷书和行书来看,其对法度之重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仅是其书法美学思想之体现,亦是整个时代书风之趋尚。所以,在欧阳询楷书和行书中,其法度面面俱到又无懈可击,这也是其行书出于“二王”又有别于“二王”之关键所在。

      

       唐 欧阳询 行书脚气帖 淳化阁帖肃府本 吾自脚气数发动,竟未听许,此情何堪!寄药,犹可得也。

       时风逆袭:欧氏前期行书承自“小王”

       欧阳询行书取法兼及“二王”,这在当时是受时代风气之导向所致。欧阳询生于陈宣帝太建二年(五七○),其父欧阳纥因起兵反叛,后兵败被擒而诛。《陈书·欧阳纥传》称:“乃遣仪同章昭达讨纥,屡战兵败,执送京师,伏诛,时年三十三。家口籍没,子询以年幼免。”(15)欧阳纥被诛之后,欧阳询由其父好友江总收养并教其学习书法,《旧唐书·欧阳询传》称:“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仅而获免。陈尚书令江总与纥有旧,收养之,教以书计。”(16)江总有书名,《述书赋》称其:“坡陁总持,独步方外。甘率性而众异,非接武于兴会。若时违隐沦,卒不冠带。”(17)北宋《宣和书谱》则称:“总持作行草,为时独步,以词翰兼妙得名。”(18)江总教欧阳询书法,具体是王羲之书还是王献之书现已无法考证,但从当时之书风大势来看,欧阳询所学极有可能是王羲之书法。刘涛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提到:“如果把魏晋新书风分为锺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个发展阶段,历时一百七十余年的南朝主流书风就可称为‘二王时代’——由王献之书风转向王羲之书风的时代。王献之声高宋、齐,是为王献之书风的全盛期,也可视为魏晋新书风第三阶段的发扬期。王羲之复盛梁、陈,回归魏晋新书风的第二阶段。”(19)诚如刘涛所谓,南朝之主流书风经历了由王献之书风到王羲之书风的转变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