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躺平”“低欲望”“丧文化”“佛系”等“颓废型”文化现象不断涌现,而且这些文化现象已超越一般的青年文化范畴,成为一种泛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似乎都身处其中,整个社会言必称“躺平”“佛系”。不能否认,一些人“躺平”心理的客观存在,更不能否认“躺平”现象有其客观现实原因,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现象学探讨,缺乏哲学式的结构性思考,这导致研究过度聚焦于对特定群体及其特定特征的分析,有将其狭隘化、绝对化及标签化的倾向。事实上,当代青年是一个个性特征鲜明但同时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群体,其需求更是多元立体,“低欲望”与“躺平”心理只是其多元精神状态中的一种,且并非适用于每一个青年个体。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于诸如“躺平主义”等青年亚文化的现象学研究,挖掘所谓社会“内卷”后的各种青年文化镜像;另一方面,也要从哲学层面总体把握青年的群体特质、精神图景及多元需求,并在正视与关切其多元需求的基础上,引导青年为实现人生追求而努力奋斗,帮助青年培育积极正确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其关于当代青年的时代定位、历史任务、奋斗精神培育等论述,为我们整体地把握青年文化现象、培育积极的青年奋斗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值得深入思考、积极借鉴。 一、不可忽视的当代青年社会症候:“低欲望”与“躺平主义”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胸无大志的时代》中这样描述当前日本社会:由于社会生存压力大,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许多青年不愿意超前消费、承担经济风险,也不想谈恋爱及结婚生子。简单地说,没有消费欲望,也没有斗志,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陷入了低欲望状态。“低欲望”一词近年来传入中国,并迅速蔓延,当其与时下流行的“内卷化”一词相遇,两者迅即契合在一起,心照不宣地被许多年轻人视作社会圭臬,纷纷以无奈、自嘲或调侃的心态,将自己归类为所谓社会“内卷”后的“低欲望躺平青年”。“低欲望躺平主义”,一时间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苦涩个性宣言,并与“佛系文化”“丧文化”完美合谋,将“颓废型”文化继续推向社会前沿。“低欲望躺平主义”何以发生,其本质与危害又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青年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社会性难题。 1.“低欲望躺平主义”何以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特定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或文化表征。“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出现亦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涌现出的社会问题的文化反映,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当代青年面临客观社会难题的群体性焦虑。众所周知,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今日的中国已今非昔比,方方面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进入攻坚期与矛盾多发期,各种社会问题涌现出来。对于青年来说,一方面,他们成长于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整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成长期富庶程度远非父辈可比;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矛盾增多、结构复杂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增、收入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固化等,使得青年的生存语境越发多元复杂。例如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整个社会看似流通性很强,实则流通渠道变窄变难,年轻人虽努力学习、工作,但很难取得跳跃式进展。非但如此,年轻人不仅要面临难以进步的压力,还要面临如何生存的压力,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教育难、结婚难、养子难等一大堆现实问题摆在年轻人面前。在如此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下,一些年轻人丧失了信心,也没有了远大理想,并久而久之产生逃避心理,走向“佛系化”“丧化”“躺平化”。再如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当代人生活于丰裕的消费社会之中,用哲学家波德里亚的话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2]。但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有些人极其富裕,奢侈淫逸,也有一些人贫困或相对贫困,消费社会看似光彩夺目,实则与其无缘,物品越是丰富,离自己越是遥远。这种情况下,除了消极自慰、自嘲、自我禁欲,别无他法,只能压抑欲望,对花花世界“视若无睹”。所以,“低欲望躺平主义”其实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焦虑对于外界社会的反映,反映了年轻人“内卷”后、努力后的失败感和挫败感。 (2)当代青年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今日青年以“80后”“90后”“00后”为主,这几代人中每一代都有突出的群体特征,但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一方面,从“80后”“跨世纪一代”的反叛化,到“90后”“新世纪一代”的特立独行,再到今日“00后”“佛系一代”的“向死而生”,这几代改革开放后出生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与父辈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均相去甚远。他们受改革开放以来愈加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同时受到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其个性特征鲜明,整体上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反正统性”一面。另一方面,这几代人普遍生长于相对富裕时代,不用像父辈如“60后”“70后”一样普遍在贫困和物质匮乏中长大,他们从小丰衣足食,不需为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而焦虑,但也因此缺乏奋斗精神与生存意志。加之大批年轻人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是典型的“温室里的一代”,年龄更轻的青少年还要遭遇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青年统合危机综合征”。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主体焦虑、时代特质糅合在一起,使得当代年轻人很容易丧失斗志、向现实低头。除此之外,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青年亚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文化夸大效应。以“低欲望”“躺平”为例,并非所有青年都认同之,但在网络发酵与媒体的商业化宣传下,这一称谓迅速蔓延至所有青年群体,一时间成为乌合之众式“青年文化共识”,许多并不认同它的青年也被卷入其中,至少对其多出一分理解与同情。